綠蔭公墓(英語:Green-Wood Cemetery)是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的一座公共墓園,建於1838年。建成之初的綠蔭公墓位於市郊的國王縣(Kings County,即今布魯克林),屬於因為紐約市區墓地擁擠而向外開拓的郊區公墓之一。公墓坐落於布魯克林的綠蔭高地,位於展望公園西南方向數街區之隔,介乎公園坡(Park Slope)、溫莎台(Windsor Terrace)、區立公園(Borough Park)、肯辛頓(Kensington)和日落公園(Sunset Park)之間的區域。1866年,保羅·金博格(Paul Goldberger)在《紐約時報》撰文,如是評論道:「紐約人的理想不過於居於第五大道,嬉於中央公園,葬於綠蔭公墓。」
綠蔭公墓 | |
NYC Landmark No. 0149, 1197, 1233
| |
地點 | 紐約布魯克林區第25街500號 |
---|---|
坐標 | 40°39′09″N 73°59′28″W |
佔地面積 | 478 acre(193 ha) |
建於 | 1838[1] |
建築師 | 公墓: 大衛·貝茨·道格拉斯 大門:理查德·M·尤約恩 禮拜堂: Warren & Wetmore 威爾溫室: G. Curtis Gillespie |
NRHP編號 | 97000228 |
NYCL No. | 0149, 1197, 1233 |
重要日期 | |
NRHP收錄 | 1997年3月8日[5][3] National Register Information System.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01-23.</ref> |
指定NHL | 2006年9月20日[6] |
指定NYCL | 大門: 1966年4月19日[2] 威爾溫室: 1982年4月13日[3] 漢密爾頓堡公園道大門和墓地禮拜堂: 2016年4月12日[4] |
公墓的大門在1966年經指定為紐約地標,作為訪客中心的威爾溫室(Weir Greenhouse)在1982年被選為地標。1997年,公墓列為美國史跡名錄,2006年經內政部評為美國歷史地標。2016年,漢密爾頓堡公園道(Fort Hamilton Parkway Gate)大門和墓地禮拜堂列為紐約地標。
綠蔭公墓是布魯克林真正意義上的首個公園,其成功為中央公園和展望公園的修建提供了靈感。
歷史
綠蔭公墓內擁有布魯克林的制高點戰役山(Battle Hill)。該山高於海平面200英尺(約61米),獨立戰爭期間(1776年8月27日)長島戰役中一次重要的交戰在此爆發。1920年,由弗里德里克·拉克斯托(Frederick Ruckstull)設計的獨立戰爭紀念碑在公墓中揭幕,這尊密涅瓦女神的銅像與紐約港內的自由女神像遙呼相應。冰川消退留下的冰磧石令公墓的地形呈現多種樣式。據稱,墓園的設計靈感來自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然而,墓園的規劃顯然與仍保留亞歷山大·布朗尼亞(Alexandre Théodore Brongniart)軸對稱設計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不甚類似,反而更接近馬薩諸塞州劍橋的奧本山公墓,後者更具英式造園的自然主義風格。
建造墓園的構想來自布魯克林社會領袖亨利·皮爾龐特(Henry Evelyn Pierrepont)。藏於布魯克林歷史學會的皮爾龐特文件記載了籌劃墓園建設的資料。19世紀50年代,墓園曾一度是熱門的旅遊景點,在1860年代甚至是人流量僅次於尼加拉瀑布的第二大景點。19世紀下半葉,大多數知名的紐約人身後都會葬於此處。綠蔭墓地目前佔地面積478英畝(約1.9平方千米),擁有60萬座墳墓和7000棵樹木。宜人的風景和歷史古蹟始引遊人紛至沓來。
園內立有數個著名的紀念碑,包括德懷特·克林頓雕像和詹姆斯·布朗的家族紀念碑。布朗的六個家庭成員在1854年的北極號船難中喪生,所以這座紀念碑上有一艘被海浪吞噬的船。美國內戰期間,綠蔭墓地開闢了一塊用地專用於義務埋葬陣亡的北軍將士。故墓園內還有一座內戰紀念碑。
建築師理查德·厄普約翰(Richard Upjohn)為公墓設計了一個哥特復興式的大門。正門的修建從1861年開始,持續到了1865年,主要採用了新澤西貝爾維爾的褐石。雕刻師約翰·莫菲特(John M. Moffitt)在大門的新斯科舍石灰岩板上雕刻了一組聖經畫面,包括麻風病人和寡婦之子的復活,以及耶穌的重生。1958年,大門上新增了一塊紐約社區信託(New York Community Trust)頒發的地標指示牌,1966年該門被正式指定為紐約地標。
墓園內後來又新建了一些木質的遮風亭。其中一個為哥特復興風格,一個仿造了意大利別墅,還有一個模擬了瑞士小屋。在大門頂端的尖塔里居住着一群和尚鸚鵡,據稱它們是當年在運輸過程中逃脫鳥籠的鸚鵡的後代。
1876年12月5日,布魯克林劇院發生火災,導致至少278人喪生(另有說法超過300人喪生)。有103位不能確定身份的罹難者被安葬在墓園中的一個集體墓室。第五大道和25街路口,即墓園入口處有一個紀念安葬地的方尖碑。另有數十個驗明身份的遇難者被分別安葬在布魯克林的常青墓園。六名英聯邦士兵的墓也位於墓園中,均是英聯邦陣亡將士委員會的登記墳冢。其中三個是一戰的陣亡士兵,三個在二戰中犧牲,包括加拿大皇家空軍飛行員雷姆森· 威廉姆斯(Remsen Taylor Williams,1941年陣亡)。威廉姆斯的墓在施坦威墓室(Steinway Vault)中。
儘管綠蔭墓園名義上不隸屬任何宗教派別,但實際埋葬於此的逝者以社會地位較高的新教白人為主。早年公墓規定因觸犯法律而處死的罪犯(包括死於獄中的)均不可在此入土。然而,臭名昭著的政客威廉·特威德雖然於1878年在勒德洛街監獄服刑期間去世,但他和其家人仍成功規避了這條規定。
1911年,墓園的小禮拜堂落成。教堂由沃倫威特莫(Warren and Wetmore)建築行設計(該行設計了中央車站、海軍準將酒店和耶魯俱樂部),參照了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的湯姆塔(克里斯托弗· 韋恩設計)。教堂在2001年經歷了一次修復。
1999年,非營利性的綠蔭墓地歷史基金會成立,旨在繼續保育、美化和教育類項目,以及通過擴大社區服務範圍令墓園成為布魯克林的一個文化機構。
2012年8月21日,綠蔭墓地發生一起嚴重的毀壞事件。兇徒據稱翻入圍欄進入墓園,並損毀了約50座紀念碑和紀念物。
2012年10月13日,一尊新的音樂天使雕像在墓園揭幕。原有的雕像在1959年被損毀。 這尊塑像是雕塑家詹卡羅·比亞吉(Giancarlo Biagi)和吉爾·布克(Jill Burkee)的作品,用於紀念路易·戈特沙爾克(Louis Moreau Gottschalk)。16天後,颶風桑迪席捲了墓園,導致至少292棵成樹、210塊墓碑和2個陵墓的不同程度損毀。這次風災帶來的損失估計高達50萬美元。
2012年12月,「公民美德的勝利」(The Triumph of Civic Virtue)雕像被移至公墓內。這尊20世紀初由弗里德里克·麥克莫尼斯(Frederick MacMonnies)設計的噴泉雕像因為明顯的性別歧視特徵而飽受爭議,曾數度遷址。
2013年8月,墓園和康涅狄格的辛辛那提協會合作,更新了園區內的標識,以體現戰役山地區在布魯克林戰役中的重要地位。
借着綠蔭公墓內戰紀念碑再揭幕所引發的熱情,歷史基金會內戰紀念項目順勢登場,以力求重新辨認和紀念埋葬在墓園中的內戰老兵。不少亡兵的墓碑早已陷入地中或被損壞,或銘文磨損。
流行文化
電視劇《超膽俠》第二季「一分錢和一角錢」中,將弗蘭克·卡斯爾(Frank Castle)從基奇·愛利什(Kitchen Irish)手中救出後,馬特·默多克(Matt Murdock)將負傷的卡斯爾帶入墓園。 當警察逮捕弗蘭克時,鏡頭中馬特正站在墓園的正門頂端。
《鐵拳》第一季中,丹尼·蘭特(Danny Rand)與其家庭的紀念碑出現在墓園中。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