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唯心論是一種本體論方面上的一元論哲學理論,主要與黑格爾和謝林有關,他們都是 19 世紀德國唯心論哲學家。這一標籤也被貼在其他哲學家身上,如深受黑格爾作品影響的美國哲學家喬賽亞·羅伊斯,以及英國唯心主義者[1][2]。
概述
作為唯心論的一個分支,絕對唯心論是黑格爾所提出的關於存在如何最終被理解為一個包羅萬象的整體(das Absolute)的論述。黑格爾認為,為了使思維主體(人類理性或意識)能夠認識其客體(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思維與存在必須具有同一性。否則,主體就永遠無法接觸客體,我們對世界的任何認識都不會有確定性。
然而,為了解釋思維與存在之間的差異,以及各自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性就不能表述為 "我=我 "的抽象同一性。絕對唯心論試圖用一種新的 思辨的哲學方法來證明這種統一性,這就需要新的概念和邏輯規則。黑格爾認為,存在的絕對基礎本質上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必然過程,它以日益複雜的存在形式和意識形式自行展開,最終導致世界以及我們思考和認識世界的概念的多樣性[1]。
絕對唯心論立場在十九世紀的英國和德國哲學中佔據主導地位,而在美國的影響力則要小得多。絕對唯心論立場應與貝克萊所發展的主觀唯心論、康德所創立的先驗唯心論和費希特及早期的謝林[3]所創立的後康德超驗唯心論(又稱 "批判唯心主義")[4]區分開來。
理論
根據學者安德魯·鮑伊(Andrew Bowie)的說法,黑格爾的思想體系依賴於展示關於世界實際上如何的每種觀點和假設如何存在內部矛盾:「這必然導致思想以更全面的方式來把握世界,直到不可能有更全面的方式,因為不再有任何矛盾會引起它。」[5]
對黑格爾來説,對立面的互動以辯證的方式產生了理解實相所需的所有概念。
對康德來說,理性只適用於我們,而範疇只出現在主題中。然而,對黑格爾來説,理性是完全內在的。在歷史中,精神從自然中出現,在藝術、宗教和哲學中,精神在其真理中認識自己。
黑格爾表明,世界不是其他事物,正是自我。當認識到心靈和世界在邏輯上必然具有有意義的連貫性時,我們進入世界的途徑就變得安全了,而當康德宣稱物自體最終是不可接近的時,這種安全感就消失了。
黑格爾的立場是對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馮·謝林所提出的絕對概念的批判性轉變,謝林提出關於同一性的哲學理論:
那麼,「絕對同一性」就是存在的兩個面向的聯繫,一方面是宇宙,另一方面是變化的多樣性,可知的宇宙也是如此。謝林現在堅持認為,「自笛卡兒以來,『我思』、 『我是』是所有知識的基本錯誤;思想不是我的思想,存在也不是我的存在,因為一切都只是上帝或整體」(SW I/7,頁148)[6],故此「我」被「肯定」為存在的謂詞,後者位於其前面[7]。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馮·謝林
對謝林來説,絕對是一個無原因的「基礎」,人類判斷可以在其上辨別相對性(差異和相似性)(從而允許「自由」本身),並且這個基礎必須同時不屬於有限的「特定」世界,但也並非完全不同於它們(否則就不會有與經驗現實、對象、感覺數據等的可通約性,以「相對」或其他方式進行比較)。
在謝林和黑格爾的體系中(尤其是後者),該計劃的目標是完成形而上學。正如雷丁所描述的:「雖然對於黑格爾的邏輯方法與康德的邏輯方法如何相關存在意見分歧,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對黑格爾來説,邏輯不僅僅是一門關於我們思想形式的科學。它也是一門關於實際的科學。內容也是如此,因此具有本體論維度。」 [8]
對謝林來説,理性本質上是一種有機的「奮鬥」,而這種奮鬥使主體和客體趨於同一。謝林將理性視為精神與現象世界之間的聯繫,正如勞爾所解釋的那樣:「對謝林來說,自然並不是理性的否定,因為理性使世界成為其家園,所以自然就服從於它,但自從它誕生以來,自然就已經成為了理性的家園。」[9]
黑格爾對理智直覺是否有能力證明或證明特殊性與整體是一致的存在懷疑,這導致他逐漸形成了一種思辨辯證法,在這種辯證法中,諸如「Aufhebung」之類的概念得以闡明。Beiser將早期的陳述總結如下:
a)某些有限的概念,僅適用於現實的有限部分,在試圖了解現實的全部時會超出其限制。它聲稱是描述絕對的充分概念,因為與絕對一樣,它具有獨立於任何其他概念的完整或自給自足的含義。
b) 這種主張會與以下事實發生衝突:這個概念的意義取決於其他概念,而只有與其否定相對照時才有意義。那麼,它所聲稱的獨立性和它事實上對另一個概念的依賴之間就會出現矛盾。
c) 解決矛盾的唯一方法是重新解釋獨立性主張,以便它不僅適用於一個概念而排除另一個概念,而且適用於兩個概念的整體。當然,相同的階段可以在更高的層次上重複,依此類推,直到我們達到所有概念的完整系統,僅此一個就足以描述絕對[10][與來源不符]。
黑格爾在德國唯心論者當中的創新在於理論化了一種自我意識自我反思的歷史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對事物的宏偉計劃中理性的最終含義產生更具包容性的整體理解。
發展
絕對唯心主義吸收了絕對精神這一概念並將絕對唯心論嚴重扭曲和簡單化[11]。絕對唯心主義認為絕對精神就像神一樣是歷史的主宰,每當它選擇了某些國家或體製作為文明前進的方向時,人們只能順服[12],因此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絕對唯心主義是宿命論思想。此外,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絕對唯心主義跟唯心主義的其他分支(如歷史唯心主義)一樣,強行把現實描述為符合唯心主義者所持有的觀點的東西,而不是像唯物主義者那樣對現實進行深刻的考究[13]。黑格爾主義者聲稱絕對唯心主義者嚴重曲解了黑格爾的思想[14]。
馬克思主義的開創人卡爾·馬克思聲稱由絕對唯心論發展而來的辨證唯心主義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進步意義,但仍有其局限性,例如過度專注於人們的精神世界而非他們所身處的物質環境,因此卡爾·馬克思創立了辨證唯物主義以試圖克服這些困難[15]。
反應
絕對唯心論大大改變了哲學面貌。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它引起的強烈反對。邏輯實證主義和分析哲學都源自對 於十九世紀在英國盛行的黑格爾主義(Hegelianism)的反抗[16]。歐陸現象學思想、存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也尋求「將自己從黑格爾思想中解放出來」。
二十世紀歐陸哲學的領導人物之一馬丁·海德格爾試圖與黑格爾的著作保持距離。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的哲學主題之一是「克服哲學」,旨在將他所寫的書與黑格爾所寫的小冊子區分開來。1927年出版後,海德格「對他們(德國唯心論者)的早期排斥讓位給不斷增長的尊重和批判性參與」。他繼續將自己的哲學與絕對唯心論進行比較和對比,主要是因為批判性評論認為絕對唯心論的某些元素預見了海德格爾「克服哲學」的概念[17]。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