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牛頓(英語:John Newton,1725年7月24日—1807年12月21日)是一名英格蘭聖公會牧師。之前從事大西洋黑奴貿易,在信基督教並放棄其生意之後,寫出了著名的讚美詩〈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
生平
1725年7月24日,約翰·牛頓出生於英國倫敦,父親是從事地中海貿易的船長。母親是敬虔的基督徒,以基督教的信仰來教育他,為的是希望約翰·牛頓長大後能夠從事聖職,所以他從小就懂得背誦教會問答及許多艾薩克·瓦茨的聖詩。母親在他七歲時就辭世,但對牛頓一生有極大無比的影響。從11歲開始,牛頓跟隨父親一起出海。牛頓曾和他父親共同出海6次直到1742年他父親退休。之後牛頓的父親打算讓他到牙買加的一個糖料種植園工作,但是牛頓的選擇是和一艘地中海商船簽約,繼續航海。1743年,在去看望朋友的途中,牛頓被俘虜並且被強制參加了皇家海軍。一開始牛頓被任命為「哈維奇」號的海軍準尉,但是牛頓試圖逃跑,結果沒有成功。在350名船員之前,牛頓光着膀子被捆在柵欄上接收鞭刑,同時被降級為普通水手[2]。
「哈維奇」號航行到印度途中,牛頓被轉送給販奴船佩加索斯。佩加索斯正向西非航行,用貨物交換黑奴,運往英格蘭和其他國家。在佩加索斯號,牛頓依然不斷地給船員製造麻煩。最後,船上的人忍無可忍,將牛頓賣給西非的一個奴隸販子阿莫斯·克洛,受盡虐待,一直到1748年,牛頓父親委託一位船長找到牛頓並將他營救出來。1750年牛頓和與他青梅竹馬的瑪麗·卡特利特結婚。
1748年牛頓隨商船葛瑞杭德號返回英格蘭,在這次航行中,牛頓經歷了一次的精神轉變。 在多尼戈爾海岸附近,商船遇到了嚴重的風暴,幾乎沉沒。牛頓半夜醒來時,船已經進水,此時牛頓大聲地向神呼喊。神奇的是,在牛頓呼喊之後,船上的貨物倒下來,恰巧堵住進水的洞,船隻轉危為安。牛頓深受震撼,開始轉向福音神學,閱讀聖經和其它宗教書籍。此後,牛頓不再褻瀆上帝,戒掉了賭博、酗酒等惡習。但是後來牛頓認為,這次的精神轉變還不是真正的轉變。此後牛頓繼續從事販賣奴隸的生意,但是他開始同情奴隸。
1748年牛頓在父親的幫助下,牛頓成為販奴船布朗洛的大副,在西印度群島和幾內亞海岸之間往來販賣奴隸。期間牛頓生了一場重病,高燒不退,他終於徹底信奉基督教信仰,請求神完全接管他的命運。牛頓後來認為,這是他真正的精神轉變,最終獲得靈魂的安寧。
此後牛頓繼續販奴生意。1750年返回英格蘭後,牛頓作為船長,參加了阿蓋爾公爵號 (1750)和亞非利加號(1752–1753;1753–1754)的三次販奴航行。1754年8月,在和妻子喝下午茶時,他突然癲癇發作,全身癱軟,這次發作持續了約一小時,之後便經常性地暈眩和頭痛,醫生認為是他在非洲時染病引起的,認為他的身體狀況不宜再出海,隔天他便辭去了船長的職務。
1764年牛頓開始在聖公會擔任聖職,此後終身致力於反對蓄奴制度。當他請求任聖職之時,考試委員認為他不學無術而拒不受理,但經過倫敦主教詳細考驗之後,才發現他精通拉丁文及希臘文,並且滿腹經綸。他也是詩人,寫過多首感動人心的讚美詩。1807年約翰·牛頓逝世,他為自己寫了一座墓誌銘:『約翰·牛頓牧師,從前是一個犯罪作惡、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隸之僕,但藉着救主耶穌基督的豐盛憐憫,得蒙保守並赦免,指派宣傳福音。』他曾交代後人,除此墓碑以外,其他的紀念物都不要,但他所寫的聖詩比任何紀念物具有不朽的價值,最有名的是奇異恩典。[3]以外,還有數首詩歌流傳於世,如郇城歌(Glorious Things of Thee are Spoken)。[4]
- 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how sweet the sound)
- 耶穌這名甜美芬芳(How sweet the Name of Jesus sounds)
- 當我不見基督容華(How tedious and tasteless the hour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