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土地總祿境廟位於臺灣臺南市北區,是主祀福德正神的廟宇[1]。該廟與官建的鎮轅境頂土地廟相對,護佑著崇安街(總爺街),是典型「路頭路尾土地公」的例子[3][4][2],兩廟也是清末府城聯境「十八境」的成員[1]。該廟相傳是位在總爺街「蜈蚣穴」的尾部[4]。
沿革
關於總祿境下土地廟的建廟年代有數種說法,一說是早在明鄭時期或更久之前先民來到禾寮港過坑仔時,便已搭建簡易茅房供奉福德正神[1][2]。而後清康熙年間設總鎮署,總祿境也在此時改成較正式的廟宇形式[1][5][2]。另一說則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跟鎮轅境同時興建[3][4]。該廟與鎮轅境均是總爺街的土地廟,但是鎮轅境是官建廟宇,總祿境則是軍民集資合建[1][5]。該廟於《重修臺灣縣志》(1752年)有提,時稱「總爺街福德祠」,並寫說府城的土地祠當時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八月十五都會演戲,有「春祈秋報」之意[註 1][5]。
該廟在同治十年(1871年)由總爺街信眾發起重修,光緒年間再修[5]。日昭和六年(1931年),總爺街集應道壇道長曾賜發起重修[5]。二次大戰後,民國47年(1958年)再次整修[5]。
民國72年(1983年)開闢忠義路三段,總祿境廟地被徵收,於次年(1984年)於現址重建,並在民國79年(1990年)舉行三朝慶成祈安建醮大典[5][1]。
民國82年(1993年)因為府城迎媽祖遶境,該廟與南廠武英殿、小北太帥宮、首二境萬福庵、玉泉文衡殿共抽一支公籤連番排在一起,之後五間廟因緣際會下組成了「五盟境」[5]。
傳說
傳說太子太保王得祿從軍前常會夜宿總祿境,之後得到土地公神示將來從軍大有可為[1]。後來王得祿從軍立功後,為感念土地公恩澤,奏請嘉慶皇帝加封土地公宰相,並塑造金身一尊[1]。
另外有說法認為總祿境土地公左右是招財、進寶童子,庇祐求取利祿者,而鎮轅境土地公左右是文、武判官,庇祐求取功名者[1]。又有一說是因為總祿境地勢較低,可擋住財富,而有「求官上土地,求財下土地」的說法[2]。
圖片
-
立在總祿境廟原址的石碑
-
總祿境下土地廟今址(圖左)與原址(圖右)
參見
- 頭城鎮南北門福德祠:頭城老街的「路頭路尾土地公」。
註釋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