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商社(日語:総合商社,sōgō shōsha,或稱為綜合貿易公司)是從事各種產品和材料的貿易的日本公司。除了作為中介機構外,綜合商社還從事物流、工廠開發和其他服務,以及國際資源勘探。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公司通常專門從事某些類型的產品貿易不一樣,極其多樣化的業務線是日本綜合商社所獨有的業務模式。[1]
綜合商社的結構為其在國際貿易中帶來了優勢。首先,他們在風險管理方面具有廣泛的能力,因為他們在許多市場進行貿易,在許多外幣中保持平衡,並可以為自己的營運產生自給自足的供求關係。此外,他們擁有大規模的內部市場信息系統,可以在追求新業務機會時實現規模經濟。他們龐大的規模也使他們能夠以低成本提供信貸、融資和出口服務等形式的資本。[2] 三井物產首席執行官飯島彰己將綜合貿易公司描述為類似於私募股權基金等投資基金,但區別在於它們有能力利用從貿易業務中收集到的信息和人力資源在各行業中發現並實施商業機會。[3]
綜合商社是日本薪水最高的僱主之一;在2011年,七家主要的綜合商社中有六家的平均薪水超過1000萬日元。[4] 與金融機構一樣,由於其高薪水、穩定性和員工所能獲得的機會的多樣性,它們一直是日本頂尖大學畢業生最受歡迎的僱主之一,並且是日本最具競爭力的公司之一。[5][6]
歷史背景
19世紀中期日本開放後,日本與外部世界的貿易最初由來自西方國家的外國商人和貿易商主導。隨着日本的現代化,一些現有的被稱為財閥的家族式企業集團(最引人注目的是三菱和三井)發展了自營貿易公司,以協調集團內各企業之間的生產、運輸和融資。一些較小和較專業的日本公司,特別是在棉花供應行業,也在對外貿易的中介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最初是進口原棉,後來是出口成品。這些公司的特點是處理各種產品,針對不同地區進行貿易,為其貿易建立現代制度化的風險管理方法,並對國內工業經營進行大量投資。[7]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外貿易被短暫中止,財閥被解散。三井和三菱的強大貿易部門分別被解散為一百多個小型企業。當貿易在1950年恢復時,第一批多元化的貿易公司出現了,因為關西地區的紡織品貿易商(最引人注目的是伊藤忠、丸紅、東棉和日棉)和鋼鐵貿易商(最引人注目的是岩井和日商,它們後來合併為日商岩井)在新的業務領域進行多元化。三菱和三井財閥的殘餘勢力也在20世紀50年代凝聚在一起,形成新的大規模貿易公司。綜合商社這個詞在1955年左右開始使用,指的是這一系列公司,到1960年,這些公司已經凝聚成10個大型和高度多樣化的公司:
綜合商社成為戰後「企業間組織」商業模式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中大型商業銀行在每個主要的「企業間組織」中發揮核心作用,而綜合商社扮演着次要的核心角色,並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弱。[10]
直到20世紀80年代,綜合商社的業務主要集中在支持日本製造商的國際交易,特別是在紡織和化工行業。從那時起,日本製造商在國際採購、銷售和營銷方面發揮了更直接的作用,而商社也將其業務重點轉向金融、保險、運輸、項目管理和房地產開發等服務,其中大部分業務是通過當地的子公司和關聯公司在日本境外開展的。
其他國家的類似情況
綜合商社由於日本特有的幾個因素得到了發展。日本地理位置偏遠,語言和文化獨特,這些都增加了信息和談判的成本。日本與外部世界隔絕了200多年,這意味着相對於歐洲來說,貿易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而歐洲的網絡可以在較長的時間內自然發展。日本也缺乏有效的資本市場來為公司提供資金,其工業基礎主要由家庭工業企業組成,這些企業不能獨立進行營銷,與西方盛行的大公司形成鮮明對比。
韓國的財閥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走的是類似的發展貿易公司道路。印度也存在類似的聯合企業類型的組織,例如信實集團和塔塔集團。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也試圖模仿商業模式來促進出口,頒佈了1982年的《出口貿易公司法》。
在對該法進行辯論時,三井物產是美國第六大出口商,綜合商社約佔日本進出口貿易額的一半。[12]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