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米亞·阿姆夫羅西伊芙娜·庫舒尼卡[註 1](烏克蘭語:Соломі́я Амвро́сіївна Крушельни́цька,羅馬化:Solomiya Amvrosiivna Krushelnytska[註 2];1872年9月23日—1952年11月16日),烏克蘭歌劇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生活和事業
庫舒尼卡出生在奧匈帝國捷爾諾波爾西南方的一個村莊(今屬烏克蘭)中的一個牧師家庭。童年時家庭多次搬遷,使她從各個地方的村民口中學會了許多民謠。
1891她進入利沃夫學院,並於1893以優異成績畢業。 畢業前她在利沃夫大劇院內上演葛塔諾·多尼采蒂作品寵姬中的女主人公Leonora使她成為了備受好評的年輕歌手。
在這不到10年後,索羅米亞·庫舒尼卡登上了歐美各地最高歌劇院,並成為票房保證。1904年她在布雷西亞挽救了賈科莫·普契尼的劇作《蝴蝶夫人》。 她在米蘭每天6小時的進修包括了聲樂課、表演課及學習新的語言和劇目。閒暇時間她則參觀博物館和歷史遺址,出席歌劇和戲劇表演。
遊歷中,她能在一星期內唱四五出歌劇。在音樂史上,庫舒尼卡是理查德·瓦格納及同時代諸多作曲家所著劇作的積極推動者。1902年,她在羅恩格林中的精彩演出贏得了巴黎人的心。1906年,理查德·施特勞斯所著莎樂美在庫舒尼卡及當時世界最著名指揮家阿圖羅·托斯卡尼尼的精彩演繹下獲得了米蘭觀眾的欽佩。在歐洲、埃及、阿爾及利亞、阿根廷、巴西、智利和世界其他的劇院,她的演出都收穫極佳的反響。
1910年,庫舒尼卡與意大利律師切薩雷結為夫婦。1920年,在她職業生涯的巔峰時離開了歌劇,三年後開始巡迴演唱會。她八種語言的知識,讓她在演唱會中包含許多國家的歌曲。
在1939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後,庫舒尼卡離開了意大利,並返回利沃夫的住所。幾個星期後,蘇聯軍隊進入當時納粹的管轄區並國有化了她的住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庫舒尼卡開始在利沃夫學院教課。1951年,她被授予烏克蘭蘇維埃知名藝術家,並於1952年晉升為教授。
1952年庫舒尼卡在利沃夫的住所內去世。
紀念
- 利沃夫歌劇芭蕾舞劇院冠以她的名字。[1] (烏克蘭語:Львівський Державний академічний театр опери та балету імені Соломії Крушельницької)。
- 她在利沃夫的出生地建成了一座博物館。
註釋
參考
資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