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sin1)稻又稱秈(sin1)稻(學名: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臺灣話:sián-tiū),印度型稻,是水稻的一個亞種[1]。秈稻碾出的米叫「秈米」[2],亦有稱絲苗米(港澳)或在來米(臺灣話:tsāi-lâi-bí)(台灣)[3]。與粳稻相比:秈稻生長適合長日照,較耐熱耐旱;生長期較短,可一年兩至三熟,產量高,或可和其他作物輪作;米粒長但粘性差,米粒中蛋白質和直鏈澱粉含量均較高[4]。 快速預覽 秈稻, 科學分類 ... 秈稻 印度香米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單子葉植物 Monocots 演化支: 鴨跖草類植物 Commelinids 目: 禾本目 Poales 科: 禾本科 Poaceae 屬: 稻屬 Oryza 種: 水稻 O. sativa 亞種: 秈稻 O. s. subsp. indica 三名法 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Kato 異名 Oryza sativa subsp. hsien Ting 關閉 概論 稻米可概分為為非洲型與亞洲型兩大品系。亞洲型又可分為秈稻(印度型)、粳稻(日本型、中國型、溫帶稉稻)以及爪哇稻(熱帶稉稻)三大類。 秈稻適合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種植,原分佈在印度半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錫蘭島、中南半島及中國南部。 產地與品種 傳統上,華中、華南、台灣、印度及中南半島種植的為秈稻;而中國淮河以北、西南高海拔地區及朝鮮等地所種植的水稻品種為粳稻。秈稻在長江流域(華中地區)可進行稻麥輪作,在華南地區可實行一年兩熟甚至三熟。著名的有:泰國茉莉香米和增城絲苗。 台灣傳統秈稻品種稱為在來米,於台灣荷治時期與明鄭時期自中國大陸引進。 圖集 茉莉香米 / 絲苗米(Jasmine) Basmati 註釋 參見 稻 粳稻 參考文獻 [1]呂坤泉; 許志聖; 楊嘉凌. 世界水稻的分類 (PDF).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1-29). [2]"秈"字,異體字解說.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4). [3]在來米.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5). [4]粳米籼米营养大PK. 新華網. [2014-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1).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