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米-千克-秒制、MKS制或MKS系統[1][2][3]是以公尺、公斤及秒(MKS)為基礎單位的單位制。距離的單位是公尺,質量的單位是公斤,時間的單位是秒。導出單位會以基礎單位的組合來表示,例如速度單位就是m·s-1。有些單位有其特殊的名稱,例如力的單位牛頓,也可以表示為kg·m·s-2。
現代的國際單位制源自法國的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最早是要將MKS制正式化。國際單位制歷經數次修改,最近一次是2019年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重新定義,不過在實務應用上高度近似MKS制。
十九世紀中的科學家想到定義同調單位制[4],也就是所有導出單位都可以直接由基本單位產生,不需轉換系數的單位制[5]。不列顛科學協會(BAAS)在1874年提出了厘米-克-秒制,是以厘米、克和秒為基礎的同調單位制,但此單位制不適合用在電磁學上,因為此單位制導出的電磁學單位不是一般使用的伏特、[[安培]、歐姆等[4][6]。米制公約在1975年訂定,也開始開發公斤和公尺的國際原型,在1889年獲得國際度量衡大會(CGPM)的正式批准,因此公斤和公尺正式成為MKS制的基礎單位[7]。
1901年時由Giovanni Giorgi提議給意大利電機協會(Associazione elettrotecnica italiana, AEI),將MKS制加入一個電磁學常用的單位(如伏特、安培、歐姆)作為基本單位,再從基本單位衍生由其他電磁學常用的單位,而且仍維持同調單位制[8][6]。電機工程師George A. Campbell大力支持此單位制[9]。CGS制和MKS制在二十世紀時都廣為使用,其中MKS制用在貿易以及工程等領域中[4]。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接受Giorgi的提議,在1935年稱其為「Giorgi的M.K.S.制」,沒有說明要用哪一種電磁學單位當第四個基本單位[10]。電力諮詢委員會(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Electricity, CCE)在1939年導入Giorgi的提議,以安培作為第四個基礎單位,國際度量衡大會在1954年核准此系統。
rmks系統(rationalized metre–kilogram–second)結合了MKS制以及電磁方程的rationalization。
加入基本單位安培的MKS制,有時會稱為MKSA系統,後來此系統在1960年加入了溫度單位開爾文、照度單位坎德拉為基本單位,形成了國際單位制,後來是在1971年加入單位摩爾為第七個基本單位[6][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