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前區是中國遼寧省營口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是營口市黨政機關的所在地。隸屬於遼寧省營口市,位於遼寧省南部,西鄰遼東灣,東鄰邊臨鎮,南與二道鎮縣毗連,北與遼賓鄉接壤南鄰二道鎮,全境面積82.31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清初,今站前區西部的榮魁里、互助里、菜市里稱為東營子。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時,東營子築有三義廟。此外境內還有唐官屯(今中興里)、邰家屯(今富強里)、賀家屯(今南光里、南窯里一帶)和牛家屯(今勞動里)等幾個居民村落。
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5月營口代替牛莊開為通商口岸後,英、法、美、日、俄、瑞典、荷蘭、挪威等國在東營子的三義廟附近設置領事館,歐美洋行、銀行也集中於此。
1864年(清同治三年),清政府在此區域內設置了山海常關(俗稱東海關)。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俄國將東中鐵路支線從大石橋延伸到營口牛家屯,並在牛家屯修建火車站和碼頭,使今東風街道辦事處的勞動里、道叉子裏和牛屯裏一帶成為居民集聚地。
1900年8月4日,沙俄借鎮壓營口義和團運動之機,軍事佔領營口,在區境內建立俄國軍事統治機構——「營口民政廳」(今八田地里),站前轄區隨營口為俄國佔領區。
1904年日俄戰爭後,日軍佔領營口,並強行在今站前區境內開闢「新市街」為日本居留民地,站前轄區隨營口為日佔領區。
1906年12月,日本歸還營口,營口海防同知廳和奉錦山海關兵備道重新回歸營口,站前轄區隨營口重新隸屬於清政府管轄。
1909年前,區境內隸屬於蓋平縣,1909年建立營口直隸廳後改屬之。
1913年營口直隸廳改為營口縣,區境內除「滿鐵附屬地」外均隸屬之。
1938年,營口縣改為營口市,區境內設有大和區、綏定區、東昌區和振興區(6條街)。
1946年4月,國民黨統治營口時,將大和區改為復興區,並實行保甲制,區域內設16個保公所。
1948年2月,營口第三次解放,再次組建營口市民主政府,廢除舊區劃,建立繁榮、幸福、勝利、河北、工農、車站、建設、民主等8個區。站前區境內設車站、建設和民主區。
1949年8月,撤消區建制,成立17個公安派出所,實行警政合一制,區內設車站、建設、益民、八田地、三樓5個派出所。
1950年起恢復區建制,以序數命名,設立五個區,站前區為第一區。
1956年7月,撤消一至四區,成立工業、車站、建設、八田地、漁市、得勝、西市場、勝利和清華等九個辦事處,第五區成立郊區公所,劃為路南、農場、花英台3個鄉,轄27個村。
1957年營口市內調整區劃,設站前、新華、西市3個區,轄9個街道辦事處。站前區下設工業、車站、建設3個街道辦事處。站前區之名也由此沿用迄今。
1960年,工業街道撤消,其轄居委會劃歸造紙廠。
1961年,從車站街道辦事處勞動、東郊、曙光、公園、東風、鋼鐵街,成立東郊街道辦事處。
1964年車站街道改稱站前街道,1966年改稱躍進街道。
1963年營口市撤消新華區,將八田地街道劃為站前區管轄。
1974年,營口造紙廠新興人民公社劃歸站前區。
1979年改稱新興街道辦事處。
1980年3月,從八田地街道劃出體育街,建設街道劃出建豐街和豐收、昌盛街的一部分成立建豐街道辦事處。
1986年,將營口勞改總隊行政區改為隸屬站前區,同年7月成立新建街道辦事處。至此,站前區轄八田地、建豐、建設、躍進、東風、新興和新建7個街道辦事處。
2012年,將原老邊區的光明村、董家村、新興村、大興村整建制劃入站前區。調整後,站前區新增面積約8.91平方公里,新增人口約12014人。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站前區常住人口為261439人。[3]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