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獨立法案
一个关乎国家独立的法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立陶宛獨立法案 (立陶宛語:Lietuvos Valstybės atkūrimo aktas),又稱2月16日法案,是一份由立陶宛國民大會在1918年2月16日簽署的文件,其在於宣佈立陶宛恢復獨立,新國家以民主原則管治,並以維爾紐斯為首都。

雖然其內容簡短,而且原件一度散佚,但它是兩次大戰之間獨立的立陶宛國家和今日立陶宛的存在根據,其原則亦在歷來立陶宛憲法中得到體現。它亦是該國在1990年《立陶宛復國法案》的組成部分。新的政府是兩次大戰間存在過的國家的延續。
2017年3月29日,法案的原件在德國柏林的外交檔案庫中被尋得。[1]同年12月22日,一份發往聖座的,由德語寫就的法案文本在梵蒂岡秘密檔案館被尋得。[2][3]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