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馬約龍(屬名:Comahuesaurus,意為「科馬約的蜥蜴」)是雷巴齊斯龍科蜥腳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世阿普第階至阿爾布階期間的阿根廷,化石在洛漢庫拉組發現。模式種是溫氏科馬約龍(C. windhauseni),由Carballido和其同僚在2012年命名。[1]它最初由Salgado等人(2004年)分配至利邁河龍,[2]但後來基於其尾椎椎體、恥骨和坐骨上的診斷特徵而分配至新屬。[1]
溫氏科馬約龍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
科: | †雷巴齊斯龍科 Rebbachisauridae |
屬: | †科馬約龍屬 Comahuesaurus Carballido et al. 2012 |
種: | †溫氏科馬約龍 C. windhauseni
|
二名法 | |
†Comahuesaurus windhauseni Carballido et al. 2012
|
科馬約龍所知於豐富的材料,與其它雷巴齊斯龍科相比,它具有37節尾椎、3節殘缺的背椎和多個附加材料,包括右肱骨、恥骨、坐骨和113厘米長的左股骨。在系統發育分析中,Carballido等人(2012年)將其置於基礎雷巴齊斯龍科如伊斯的利亞龍和由雷巴齊斯龍亞科及利邁河龍亞科形成的衍生演化支之間的中間位置。[1]
其與更多衍生雷巴齊斯龍科共有簡化的下椎弓突-下椎弓凹形態,但尚未完全失去所述結構;這種變化在演化支進化的某個點上發生,因為到目前為止只知道利邁河龍亞科中完全不存在此結構。[1]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