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多華聖母升天主教座堂(西班牙語:Catedral de la Asunción de Nuestra Señora)[1][2][3],又名哥多華主教座堂(西班牙語:Catedral de Córdoba)、哥多華大教堂或哥多華清真寺(Mezquita de Córdoba)。該建築為世界遺產哥多華歷史中心的一部分,最早建於786年,名為聖文生聖殿(Basílica de San Vicente Mártir)。1238年,收復失地運動後,將清真寺改為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座堂。[4]1523年,在穆斯林建築的中心,開始修建文藝復興風格的聖殿。哥多華大清真寺是摩爾人建築中完成度最高、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今天它是哥多華最重要的地標,與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同為安達盧西亞建築的代表。
哥多華主教座堂 | |
---|---|
Catedral de la Asunción de Nuestra Señora | |
Mezquita-Catedral de Córdoba Gran Mezquita de Córdoba | |
Mezquita-Catedral de Córdoba(西班牙語) | |
37°52′45.1″N 04°46′47″W | |
位置 | 安達盧西亞 哥多華 哥多華歷史中心 |
國家/地區 | 西班牙 |
所屬宗派 | 天主教會 |
官方網站 | catedraldecordoba |
歷史 | |
奉獻 | 聖母升天 |
建築 | |
教會地位 | 主教座堂 |
功能狀態 | 使用 |
建築類型 | 清真寺, 教堂 |
建築風格 | 摩爾式建築,文藝復興建築 |
動工日期 | 784年 |
竣工日期 | 16世紀 |
行政 | |
教區 | 天主教哥多華教區 |
官方名稱 | 哥多華歷史中心 |
標準 | 文化:(i)(ii)(iii)(iv) |
參考編碼 | 313 |
登錄年份 | 1984年(第8屆會議) |
擴展年份 | 1994 |
歷史
最初,原址上是一座小的西哥德式教堂——聖·文森特·勒蘭巴西利卡。伊斯蘭勢力於公元711年征服西班牙之後,教堂被分成兩半。這種伊斯蘭教--基督教共生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784年,直到阿卜杜拉赫曼一世將基督教部分買下。原有結構被拆除,並在原址上建立了現在的哥多華大清真寺。在復國運動中,哥多華於1236年重新成為基督教統治地區,大清真寺隨即被改建成羅馬式天主教堂,16世紀又進一步加建了文藝復興式的大教堂和中殿。
阿卜杜拉赫曼一世建造清真寺的目的之一,是將它作為王宮的一部分,並以他的妻子命名(哥多華大清真寺最初叫做Aljama Mosque)。一般來講,清真寺的禮拜堂都朝向聖城麥加,這樣,信徒祈禱朝拜時就可以面向麥加方向。事實上,麥加在哥多華清真寺的東南方,但這裏的禮拜堂卻都基本向着南面[5]。清真寺的建設需求大量的藝術家和工人,也因此廣泛的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發展——從石材開採、運輸到礦石冶煉和鍛造。最早的平面由敘利亞建築師設計。阿卜杜拉赫曼一世甚至離開了在哥多華城外緣的府邸,居住在城中,以便能親自監督工程進展,指導設計。
清真寺經歷過數次的改建:阿卜杜拉赫曼二世加蓋尖塔,公元961年哈基姆二世進一步擴建,重新裝飾了禮拜堂。最後一次大的改建是在公元987年,在阿爾曼索爾統治下。外側中殿和花園完工後,清真寺終於達到了如今的規模。
在安達盧西亞的伊斯蘭世界裏,哥多華大清真寺三百年裏一直佔據着重要地位。在首都哥多華,大清真寺被視為城市的心臟和中心。穆罕默德·伊克巴勒這樣描述列柱大廳:「數不清的柱子,就像是敘利亞綠洲裏層疊的森林」[6]。對安達盧西亞人來說,大清真寺的美令一切語言失色。
圖集
-
哥多華主教座堂內貌
-
遠景
-
外部
-
從瓜達爾基維爾河畔遠望哥多華主教座堂
參見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