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技巧是所有涉及與他人互動和交流的能力,社會規則和人際關係會在此能力中以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被創建、交流與改變。學習這些技巧的過程被稱為社會化,缺乏這樣的技巧會導致社交尷尬。
人際關係技巧是用來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互動的行為。人際關係技巧和支配與服從、愛與恨、聯繫與對立、控制與自治有關(Leary,1957)。好的人際關係技巧包括說服、積極傾聽、授權和管理等。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學科專注於與社會功能有關的研究,研究人如何通過社會上的態度,思考,與表現的改變來學習人際關係技巧.[來源請求]
列舉和分類
社交技巧是使人們能夠交流、學習、尋求幫助、以適當方式滿足需求、與他人和諧相處、交友、發展良好關係、保護自己以及總體上能夠與社會和諧的互動的工具。[1] 社交技巧建立核心的性格特徵例如:信用、尊重、責任、公平、關懷和公民責任。這些特質有助於建立內在的道德方針,促使人能夠在思維和行為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提高社交能力。
就業和培訓管理局做認定的重要社交技能有:[來源請求]
- 協調能力——根據他人的行動調整自身的行動。
- 指導能力——教導和幫助他人如何完成某事(例如學習夥伴)。
- 談判能力——能夠達成雙方協議的討論。
- 說服力——能夠說服他人去做某事,相信某事或認定某事為事實的能力。
- 以服務為方針——主動尋找運用愛心與社會心理的方法來促進與他人的關係。
- 社會洞察力——了解他人的反應並能夠以對他人反應的理解而做出反應。
社交技巧以目的為導向,既有主目的,也有次目的。[2]例如,新員工發起與老員工的職場互動將首先包含一個主目的。主目的是收集信息,然後次目的將是建立融洽關係以達成主目的。[3] Takeo Doi(土居 健郎)在他對意識的研究中將此概念定義為tatemae(表面聲) ,代表是傳統的口述,和honne (心聲) ,代表是口述後的真正動機。[4]
缺陷的原因
Gresham(格雷舍姆) 在 1998 年將社交技巧缺陷歸類為識別和反映社交能力的失敗、未能建立適當的模式以及未能做出可接受的表現在某些特定的發展與過度情況下在兒童過度為成人的過程中,[5] 社交技能缺陷也會阻礙有行為障礙的兒童。[6]
患有酗酒問題的人的社交技能通常會受到嚴重的損害。[7] 這是由於長期濫用酒精神經毒素對大腦的侵蝕,尤其對大腦前額葉皮層區域的影響。[7] 酗酒通常會損害社交技能包括:感知面部表情的障礙、韻律感知障礙,和心智理論的缺陷。[7] 酗酒者對幽默的理解能力也經常受損。[7] 患有胎兒酒精譜系障礙的人也會出現社交能力障礙的問題。這些缺陷會在受影響的人的一生中持續存在,並且由於衰老對大腦的影響可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惡化。[8]
患有多動症和多動障礙[9]的人通常在社交技能方面存在困難,例如社交互動上的問題。大約一半的多動症兒童和青少年會經歷同伴的排斥,相比於非多動症青少年的這一比例只有 10-15%。患有多動症的青少年不太可能發展親密的友誼和浪漫關係;他們通常被同齡人視為不成熟或社會另類,但本身患有多動症或相關疾病的人,或對此類症狀具有高度耐受性的人除外。然而,隨着他們的成長,建立上述的關係會變得更加容易。社交技能訓練、行為矯正和藥物有一些有益的影響。對於多動症青少年來說,與不參與異常/犯罪活動和/或嚴重精神疾病/發育障礙的人建立友誼是非常重要的,以減少後天精神病理學出現的可能。不良的同伴關係會導致嚴重的抑鬱症、犯罪、學業失敗和藥物濫用障礙。[10][11]
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包括自閉症和阿斯伯格綜合症)的個體通常以缺乏社交功能為特徵。社交技能的概念在自閉症譜系方面受一直收到質疑。[12] 為了滿足自閉症兒童的需求,Romanczyk(羅曼奇克) 建議通過綜合的社會習得與行為調整,而非使用為社會環境量身定製的針對性反應。[13]
幾乎沒有機會與他人交往的個人經常在社交技能上掙扎。 這通常會為患有焦慮或抑鬱等精神疾病的人造成螺旋式下降效果。 由於擔心因他人的評價和對他人負面反應的恐懼而造成的焦慮,對社會化中失敗或社會排斥的過剩擔憂導致完全避免所有社交互動。[14] 經歷過相當程度的社交焦慮的人經常會在與他人交流時掙扎,並且可能在社交線索和社交行為的施展能力上有所受損。[15] 社交媒體的使用也會導致焦慮和抑鬱。 根據國家醫學圖書館和國家衛生研究所的一項包含3,560名學生的研究報告說明,互聯網正在造成許多問題。 在美國,大約4%的高中生可能存在有問題的互聯網使用,這可能與抑鬱症有關。 大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28.51%)報告每周在互聯網上花費15小時或更多。 儘管其他研究表明互聯網使用產生了正向引導。[16]
抑鬱症還會導致人們迴避社交機會,從而削弱他們的社交技能,使社交變得沒有吸引力。 [17]
《穿西裝的蛇:當精神病患者上班時》一書的作者探討了工作場所的精神病患者。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 顧問描述了一個典型的精神病患者是如何獲得並保持權力的五階段。這些人表現出的許多特徵包括:表面的感染力、不真誠、以自我為中心、控制欲、自大、缺乏同理心、低親和力、剝削性、獨立性、僵化、固執和獨裁傾向。巴比亞克(Babiak)和黑爾(Hare)說,對於企業精神病患者來說,成功被定義為最好的還擊,他們的問題行為由於缺乏洞察力而「無限地」重複,他們的原始情緒,如「氣憤、沮喪和憤怒」被折射為不可抗拒的個人魅力。作者指出,缺乏情感素養和道德良知會常常與決斷——做出艱難決定的能力和有效的危機管理——而相互混淆。 巴比亞克(Babiak) 和 黑爾(Hare) 還強調了他們在研究中得出的一個結論,精神病患者無法接收到任何有效的治療。 [18] [19]
在紐約布法羅大學,艾米莉·格里哈爾瓦(Emily Grijalva) 研究了職場中的"自戀"。她發現"自戀"有兩種形式:「脆弱」和「浮誇」。 [20]她發現,「中等」程度的自戀與成為一名有能力的經理有關。浮誇的自戀者以自信為特徵;他們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念,即他們是優越的,即使這是沒有根據的。他們可以是吸引人的、浮誇的,也可以是自私的、剝削的和有權利的。 [21]德國科隆大學的 延斯·蘭格(Jens Lange) 和 簡·克魯修斯(Jan Crusius) 將工作場所中自戀的社交攀登者和「善惡」嫉妒聯繫在一起。他們發現,誇大自戀者不太容易出現低自尊和神經質,也不太容易受到那些能夠影響脆弱自戀者的焦慮和抑鬱的干擾。他們將脆弱自戀者描述為「認為自己很特別並希望被這樣看待,但就是缺乏能力或吸引力」的人。結果,他們的自尊心波動很大。他們往往是局促不安的和被動的,但如果他們膨脹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脅,他們也容易爆發潛在的暴力攻擊。」 [22] 理查德·博亞齊斯(Richard Boyatzis)說這是一種徒勞的的情感表達形式,人們無法建設性地分享,這反映了缺乏適當的技能。 [23]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社會和行為科學家埃迪·布魯梅爾曼 (Eddie Brummelman)和哥倫布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布拉德·布什曼(Brad Bushman)說,研究表明,在西方文化中,自戀的興起是由於將注意力轉移到個人上而不是相互關係上,並得出結論自戀在社會上是不受歡迎的(「不健康的優越感」)。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大衛·基利 (David Kealy) 表示,自戀可能會暫時對自我有所幫助,但從長遠來看,最好能做到尊重自己,同時尊重他人。 [24]
管理
行為主義將社交技能解釋為能夠促進社會穩定的習得行為。根據施耐德(Schneider)和伯恩(Byrne) (1985),用於訓練社交技能的操作制約程序的效果最大,其次是觀察學習、輔導和社交認知技術。 [25]行為分析師更喜歡使用術語行為技能來代替社交技能。 [26]用於建立社交和其他技能的行為技能培訓用於各種人群,包括在社區強化方法和家庭培訓(CRAFT) 中治療成癮的方法。 [27]
行為技能培訓也用於邊緣性人格障礙、[28]抑鬱症、[29]和發育障礙的人。 [26][30] 通常,行為主義者試圖發展所謂的尖端技能,[31]這是開放訪問各種環境的關鍵技能。這種治療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人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並且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中減少遭遇的壓力和懲罰。它還解決了他們如何通過擁有正確的技能來增加強化。
相關信息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