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暴龍屬名:Nanotyrannus,意為「小型暴君」)又稱小暴龍侏儒暴龍,是種暴龍科恐龍,可能是暴龍的未成年體。矮暴龍的化石為一個小型頭顱骨(編號CMN 7541),是在1942年由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發現,並在1946年被敘述、命名為蘭斯蛇髮女怪龍Gorgosaurus lancensis);蛇髮女怪龍現在可能為艾伯塔龍的一種[1]。在1988年,該標本由羅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與他的同事重新敘述。初步的研究顯示這個頭顱骨已經癒合,顯示該標本來自於一個成年個體。巴克與他的同事將這頭顱骨歸類於一個新屬,屬名為矮暴龍,指的是頭顱骨的小尺寸[2]。然而,後來的研究發現一些爭議,有些古生物學家不再認為矮暴龍是個有效屬;因為這些化石與暴龍處於相同時代,許多科學家認為該化石來自於一個未成年的暴龍個體,尤其是2001年發現了一個名為「珍」的矮暴龍標本之後。矮暴龍最初的標本被估計身長約5.2公尺。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矮暴龍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晚期,68.5–66 Ma
正模標本頭骨
矮暴龍的重建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暴龍科 Tyrannosauridae
亞科: 暴龍亞科 Tyrannosaurinae
屬: 矮暴龍屬 Nanotyrannus
Bakker, Currie & Williams, 1988
模式種
蘭斯矮暴龍
Nanotyrannus lancensis

(Gilmore, 1946)
異名
  • 蘭斯蛇髮女怪龍
    Gorgosaurus lancensis
    Gilmore, 1946
  • 蘭斯恐齒龍
    Deinodon lancensis
    Kuhn, 1965
  • 蘭斯後彎齒龍
    Aublysodon lancensis
    Charig, 1967
  • 蘭斯艾伯塔龍
    Albertosaurus lancensis
    Russell, 1970
  • 蘭斯暴龍
    Tyrannosaurus lancensis
    (Gilmore, 1946)
  • 莫氏暗脈龍
    Stygivenator molnari
    Olshevsky, 1995
關閉

在2001年,發現了一個更完整的未成年暴龍類化石,這個名為「珍」的標本,與矮暴龍的最初標本屬於同一種動物。在2005年,一個關於矮暴龍有效性的會議談論到位於伯比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珍」標本。數個古生物學家,包含菲力·柯爾(Phil Currie)與Donald M. Henderson認為這個標本的發現,確認矮暴龍是未成年的暴龍個體,或是暴龍的相關種[3][4]。另一方面,彼得·賴森(Peter Larson)繼續支持矮暴龍為一個獨立的屬[5]。「珍」標本的正確科學研究,正由巴克、賴森、以及柯爾等人準備公佈中,這研究將有助於決定矮暴龍是個有效屬,還是未成年的暴龍,或者是暴龍類中某個已承認屬的新種[6]

巴克宣稱他相信矮暴龍以小群體方式獵食[7]。在草食性恐龍的骨頭上曾發現來自於多隻矮暴龍的牙齒[7]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