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南天星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矩尺座是天壇座和豺狼座之間的南天小星座,屬法國天文學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18世紀劃分的14星座,也屬88個現代星座。拉卡伊劃分的星座絕大部分以科學儀器命名,矩尺座原名「Norma」是拉丁語「丁字尺」的意思,指直角,也代表尺子、曲尺、三角尺和水平尺。
矩尺座γ、矩尺座δ、矩尺座ε和矩尺座η四顆明亮恆星在黯淡星空組成方形。矩尺座γ2是星座最亮恆星和僅有的四等星,矩尺座μ光度在人類已知恆星中名列前茅,達太陽25到100萬倍。矩尺座四個恆星系有行星。銀河系經過矩尺座,星座內有八個可用雙筒望遠鏡觀測的疏散星團。矩尺座星系團又名阿貝爾3627,規模位居已知星系團前列。
法國天文學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在好望角停留兩年,觀察並分類上萬顆南天恆星,在1751至1752年劃分矩尺座並取名「l’Équerre et la Règle」,意為「三角板和直尺」[2][3]他在歐洲無法觀測的南天球星空劃出14個星座,其中13個用象徵啟蒙時代的科學儀器命名[4][注 1]。拉卡伊1756年的南天星圖把矩尺座、圓規座和南三角座畫成繪圖工具套裝,分別代表三角板和直尺、圓規、測量員使用的水平儀[5]。星圖上水平儀的位置懸在三角形頂點上方,導致部分天文學家誤以為拉卡伊把「三角板和直尺」更名「水平儀」[4]。1763年,拉卡伊把星座名稱縮短並拉丁化成「Norma」[2]。
矩尺座北接天蠍座,西北靠豺狼座,西挨圓規座,南鄰南三角座,東面與天壇座接觸,覆蓋165.3平方度夜空,佔0.401%,在88個現代星座排第74[6]。1922年,國際天文聯會確定以三字母縮寫「Nor」代指矩尺座[7]。比利時天文學家尤金·德爾波特1930年正式劃分星座邊界,矩尺座呈十條邊組成的多邊形(見文首信息框)。星座在赤道坐標系統的赤經位於15h 12m 13.6119s至16h 36m 08.3235s範圍,赤緯在−42.27°到−60.44°之間。[1]北緯29度線以南才能看到完整矩尺座[注 2]。
1756年,拉卡伊用拜耳命名法為矩尺座十顆恆星分配希臘字母,但弗朗西斯·貝利後來把矩尺座α劃入天蠍座而且沒命名,後來本傑明·阿普索普·古爾德覺得該星很亮理應獲名,這才起名天蠍座N。拉卡伊1763年星表上又不知何故沒有標出矩尺座β,貝利同樣把該星劃入天蠍座,再由古爾德命名天蠍座H。[4]4.0視星等的矩尺座γ2是星座最亮恆星,也是僅有的四等星。矩尺座共有44顆恆星亮座不低於6.5視星等[注 3][6]。
矩尺座γ、矩尺座δ、矩尺座ε和矩尺座η四顆明亮恆星在黯淡星空組成方形[9]。矩尺座γ1和矩尺座γ2是光學雙星,不屬聯星系。矩尺座γ2離地129±1光年[10],是光譜等級G8III的黃巨星,約有2到2.5倍太陽質量,但已膨脹到十倍太陽直徑,光度45倍。除矩尺座γ1外,矩尺座γ2還有十等伴星[11]。矩尺座γ1是距地球約1500光年的黃白超巨星[10]。矩尺座ε是光譜聯星,離地530±20光年[10],由兩顆質量幾乎相等、光譜等級均為B3V的藍白主序星組成,兩星圍繞彼此以3.26天公轉周期旋轉。距兩星22弧秒還有第三顆星,亮度7.5視星等,估計是質量不及兩顆主星的B類主序星,光譜等級B9V。[12]4.65視星等的矩尺座η光譜等級G8III[13],光度約為太陽66倍[14]。
矩尺座ι1包括多顆星體,其中兩顆主星分別是5.2和5.76視星等,以26.9年軌道周期圍繞彼此旋轉,質量分別是太陽2.77和2.71倍[15],離地128±6光年[10]。第三顆星體光譜等級G8V,是8.02視星等的黃主序星[15]。
矩尺座μ是光譜等級O9.7Iab的黃超巨星,距地球非常遙遠[16],光度在人類已知恆星中名列前芭,但因距離太遠和宇宙塵埃遮擋難以測量,估計光度達太陽25到100萬倍,質量最高60倍,並以約50萬倍光度和40倍質量幾率最大[17]。該星有可能是天鵝座α型變星,亮度在4.87到4.98視星等範圍變化。矩尺座QU是熾熱的藍白變星,亮度以4.8天為周期在5.27至5.41視星等閃耀[18]。矩尺座R在矩尺座η附近[19],是亮度以507.5天為周期在6.5至13.9視星等閃爍的芻藁變星。矩尺座η和圓規座γ之間中途位置的矩尺座T也是芻藁變星,[19]亮度以244天為周期在6.2到13.6視星等範圍變動[20]。矩尺座S是知名造父變星,亮度以9.75411天為周期在6.12至6.77視星等變動[21]。該星位於NGC 6087疏散星團中央,是光譜等級F8-G0Ib的黃白超巨星,擁有6.3倍太陽質量。矩尺座S還是聯星,伴星是光譜等級B9.5V的藍白主序星,質量為太陽2.4倍。[22]阿佩普離地約八千光年,是兩顆沃爾夫–拉葉星組成的聯星系,有可能是長伽瑪射線暴的源頭,如果確是如此,這就是人類在銀河系發現的第一個長伽瑪射線暴源頭[23]。
人類在銀河系發現十顆再發新星,其中矩尺座IM曾於1920和2002年爆發,亮度從最低的18.3視星等增至8.5。1920年爆發後人類對該星觀測不足,星體有可能在2002年前再度爆發。[24]矩尺座有兩顆黯淡的十等北冕座R型變星,分別是矩尺座RT和矩尺座RZ,估計是兩顆白矮星合併而成的罕見衰退星體,亮度因星體噴發大量碳塵而按周期衰減數級[25]。黯淡的16等星矩尺座QV離地1.5至2萬光年,屬高質量X射線聯星,由中子星圍繞約20倍太陽質量的藍色超巨星組成。高質量恆星的星風由中子星磁極吸引,形成吸積柱並產生X射線[26]。矩尺座QX距地球1.9萬光年[27],是活躍的小質量X射線聯星,由中子星和尺寸與溫度都小於太陽的伴星組成[28]。該中子星質量為太陽1.74±0.14倍,半徑僅9.3±1.0公里[27]。RCW 103超新星遺蹟中央的中子星1E161348-5055離地一萬光年,約有兩千年歷史,是6.67小時周期的X射線源,該星自轉速度異常緩慢,同已有數百萬年歷史的星體類似[29]。SGR J1550-5418是軟γ射線重複爆發源,即發射伽馬射線耀斑的磁星[30],距地球約三萬光年,自轉周期僅2.07秒,是人類所知自轉最快的磁星[31]。XTE J1550-564也是X射線聯星,由質量約十倍太陽的黑洞和橙色冷卻捐贈星組成,其中的黑洞是微類星體,噴出的物質氣流很可能形成吸積盤[32]。
矩尺座四個恆星系有行星。HD 330075是離地約164光年的類太陽恆星,周圍旋轉的熱木星公轉周期僅3.4天。這是人類利用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光譜儀發現的第一顆行星,消息在2004年公佈。[33]距地球168±7光年的HD 148156尺寸和溫度都略超太陽,有尺寸類似木星的行星,公轉周期2.8年[34]。HD 143361是類太陽恆星與黯淡紅矮星組成的聯星系,兩星相隔30.9天文單位,另有約三倍木星質量的行星以1057±20天軌道周期圍繞類太陽恆星旋轉[35]。HD 142415離地約113光年,擁有尺寸接近木星的行星,公轉周期約386天[36]。
位於銀河範圍的矩尺座富含星團等深空天體[19],其中包括八個能用雙筒望遠鏡觀測的疏散星團[37]。5.4視星等的NGC 6087比矩尺座其他疏散星團都亮,位於星座東南角,在南門二和天壇座ζ之間。星團約有一億年歷史,離地約3300光年,直徑約14光年,內部又以造父變星矩尺座S最亮,[37]但附近恆星眾多所以不明顯,用放大150倍的十厘米望遠鏡能看到約36顆星體[38]。矩尺座κ以北0.4°的NGC 6067面亮度5.6,同樣因附近恆星眾多而不明顯[38]。估計該星團約有1.02億年歷史,質量為太陽891倍[39],其中已發現矩尺座QZ和矩尺座V340兩顆造父變星[40]。距地球四千光年的NGC 6134合併亮度7.2視星等,不及上述疏散星團,此外還有NGC 6031、NGC 5999、6.7視星等的NGC 6167,矩尺座γ附近的NGC 6115[9]。
矩尺座γ1西北偏西約五度夜空的行星狀星雲沙普利1離地約4900光年,因呈戒指狀又名「細指環星雲」,估計是直接對準地球的圓柱形,約有8700年歷史[41]。星雲合併亮度13.6視星等,平均面亮度13.9視星等,中央是14.03視星等的白矮星。Mz 1是雙極行星狀行雲,估計是沙漏狀,與地球觀測角度有一定傾斜,距地球約3500光年。[42]螞蟻星雲形似螞蟻且外形複雜,至少可見四道外噴氣流和兩大裂片[43]。
離地約兩億光年的矩尺座星系團又名阿貝爾3627,紅移0.016,規模位居已知星系團前列。科學家推測該星系團可能是巨引源,將本星系群、室女超星系團和長蛇-半人馬座超星系團以每秒六百到一千公里的速度吸引過去。[4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