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質量量表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用來評判被試近一個月主觀睡眠質量,於1989年由Buysse博士(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精神科睡眠生物節律研究中心睡眠專家)等編制[1]。該量表中文版被證明信效度良好 [2]

睡眠質量、情緒調節與情緒性進食的關係

睡眠質量與情緒性進食的關係

通過生理激素的分泌,睡眠質量會影響人體激素平衡,從而導致各種異常進食行為。例如,瘦素(Leptin)和食慾肽(Orexin)都是下丘腦大量分佈的神經肽,前者是是一種食慾抑制因子,食慾肽是一種食慾促進因子。食慾肽增多可促進睡眠、提升對食物的渴望;食慾肽缺失能誘發發作性睡病 [3]食慾肽神經元覺醒快波睡眠狀態時都異常活躍,它對睡眠覺醒有重要的調控作用 [4]。 然而,同樣被劃分為異常進食行為的情緒性進食,卻並未得到研究重視。因此,本研究將探究睡眠質量情緒性進食,而非簡單的進食行為二者間的關係,並假設睡眠質量情緒性進食之間存在相關關係。

睡眠質量與情緒調節的關係

睡眠的匱乏會影響生活中方方面面,比如工作表現、情緒甚至親密關係[5]。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人類皮質醇(Cortisol)水平的上升,皮質醇即常言的「壓力荷爾蒙」 [6]皮質醇水平上升會顯着地放大感知到的壓力,讓人顯得情緒不穩、易怒以及易激惹(Irritable),此外,長期睡眠不足會引起抑鬱焦慮及其他各種心理或情緒障礙 [7]

另外,睡眠剝奪情緒的負面影響比對認知運動性能的負面影響更強烈 [8]睡眠剝奪使個體的情緒情緒的反應性降低,使個體的正性情緒體驗減少,負性情緒體驗增加 [9] [10][11]。Paterson等人 [11]的研究也發現,睡眠剝奪會導致個體感受到更加強烈的負性情緒(憤怒抑鬱害怕疲憊)以及較少強度和頻率的正性情緒(幸福活力)。

人們普遍抱怨睡眠不足,並認為睡眠不足會降低情緒、情感的調節能力,進而對身心造成負面影響 [12],情緒調節可能在情緒體驗和睡眠質量的關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Hunt [13] 的研究發現在令人沮喪的事件之後情緒的處理(調節)是應對煩躁的一個有效用的策略。有研究發現,情緒調節策略與睡眠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14]睡眠剝奪影響大腦額前區的活躍水平 [15],並能降低健康被試的情緒調節能力 [16] [17] [18];較差的睡眠質量與更差的使用認知重評策略調節情緒的能力呈顯著相關[19]

與健康個體相比,失眠患者更傾向於採用表達抑制(Cognitive Reappraisal)、少採用認知重評(Expression Suppression)的情緒調節方法 [20]。大學生認知重評睡眠質量有直接的顯著影響,表達抑制對睡眠質量沒有顯著的影響 [21]。由此,情緒調節可以通過對於調節策略的選擇,影響個體的睡眠質量。更有研究表明,認知重評策略使用頻率與睡眠質量之間呈顯著正相關,用認知重評調節情緒的人更加容易有高質量睡眠,情緒調節策略的選擇及使用頻率對於睡眠質量有着預測作用 [21]

情緒調節與睡眠質量、情緒性進食的關係

研究結果表明,睡眠質量不能通過認知睡眠質量重評情緒調節的中介作用間接預測情緒性進食。這一結果的產生原因可能源於:

睡眠質量認知重評相關不顯著。展開來說,睡眠問題也可能損害個體使用情緒調節的策略選擇和能力,睡眠不足影響個體使用高級認知過程對誘發情緒的事件進行認知改變和評價[22]。研究發現,一周內睡眠質量差的被試,在觀看悲傷的電影片段後使用認知重評策略的能力較差,因為認知重評依賴於認知控制[19]。因此,在誘發情緒前提下,睡眠質量認知重評有一定的影響。但本研究關注了日常生活狀態而非情緒誘發狀態下,睡眠質量情緒調節的相關性,所以研究差異可以說明,日常生活中的睡眠質量認知重評情緒調節策略不相關。

然而,Ochsner和Gross的研究發現認知重評不論是在短期還是在長期降低負性情緒時,都表現出較好的積極效果,具有靈活性和有效性 [23]。因此在本研究中,認知重評作為一種有效的調節方式,具有積極的作用,對情緒性進食具有正向影響。

研究結果還表明,睡眠質量不能通過表達抑制情緒調節的中介作用間接預測情緒性進食。這一結果的產生原因可能源於:

日常生活中的睡眠質量與表達抑制情緒調節策略相關顯著,睡眠質量表達抑制有顯著直接預測作用,大學生睡眠質量越差,使用表達抑制情緒調節策略頻率越高,這與前人結論一致 [24]。研究結果說明,睡眠不足會導致個體產生消極情緒或行為,但這些情緒或行為難以控制或得到有效調節,更多地是通過壓抑、退縮的方式任其發展,並可能影響身心健康 [25]

研究發現,抑制積極的表達僅會減少不良情緒或行為的主觀體驗 [1] [26],抑制消極的表達不僅會增加消極情緒或行為的主觀體驗,反而會激活更大的生理反應,不利於消極行為的消退 [27][28],也不利於情緒性進食行為的降低。 最後,被試的個人特質也可能會影響情緒性進食,抑制力強大的個體不一定通過情緒調節的方式也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進食狀態。也有研究表明些經歷強烈負性情緒並難以調節的個體,可能衝動性地採取行動(如暴食)來緩解情緒困擾 [29],從而表現為情緒性進食,這一假設需要後續研究進行補充論證。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