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薩沃尼昂·德·布拉柴(法語:Pierre Savorgnan de Brazza,1852年1月26日—1905年9月14日[1]),原名彼得羅·保羅·薩沃爾尼安·迪布拉扎(意大利語:Pietro Paolo Savorgnan di Brazzà),法國探險家,出生於教宗國甘多爾福堡。布拉柴在巴黎地理學會支持下,率探險隊為法國開闢了通向剛果河右岸的通路,為法國殖民中非提供便利。他在斯坦利湖右岸建立的兵站以其姓氏命名為「布拉柴維爾」,後成為法屬剛果殖民地的首府,及現代剛果共和國的首都。
生平
布拉柴於1852年出生在羅馬東南方的甘多爾福堡,1868年赴法國布列斯特加入法國海軍學校[2],以少尉軍銜畢業加入法國海軍。1871年隨聖女貞德號裝甲艦前往法屬阿爾及利亞,參與鎮壓莫克拉尼起義[3]。1874年取得法國國籍[2],並開始率探險隊深入加蓬內地,溯奧果韋河而上,發現了阿利馬河。1878年返回巴黎,他被新聞界視為名人,並得到多位政要關注[4]。
1879年,布拉柴再度赴中非探險,他經陸路抵達萊菲尼河後順流而下,於1880年到達剛果河流域,且並未誤入葡國屬地[5]。同年9月,布拉柴和巴特克人國家安齊庫王國的國王馬科科達成條約,令安齊庫王國成為法國保護國[6]。他在斯坦利湖岸建立兵站,後來發展為布拉柴維爾。此後布拉柴被新聞界大加稱讚,被譽為「和平征服者」(le conquérant pacifique)[7]。1886年成為法屬剛果殖民地高級專員[8],在1897年因財政虧絀而遭解職[9]。
1905年,傳聞指剛果殖民地出現強制勞動、獨斷暴政和不公現象,其特許公司管治遭到質疑,布拉柴奉命再度前往剛果進行調查。同年9月,布拉柴在回國途中於達喀爾因痢疾逝世[10]。其遺體被送回法國,在巴黎聖克羅蒂德聖殿舉行葬禮,安葬於拉雪茲神父公墓。遺孀特蕾莎隨後對政客的行為不滿,將他的遺體遷葬至阿爾及爾。他在阿爾及爾的墓地墓誌銘上寫着:「une mémoire pure de sang humain」(「未被人類鮮血污染的記憶」)。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