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現觀(巴利文與梵語:Abhisamaya),又譯無間等,佛教術語,字面意為直接清楚的理解,是一種直接性的智慧直覺,當下了解事物的真相。
此條目不符合維基百科的品質標準,需要完全重寫。 (2025年4月6日) |
字義
現觀(Abhisamaya)是一個巴利文名詞,動詞型為abhisameti,字面意義為完全地理解、洞見、了解等。《大毘婆沙論》解釋現觀為明了觀察之意,可分為世俗現觀與無漏智現觀[1]。
在阿毘達摩中,經常以這個名詞來構成新詞,如法現觀,義現觀,諦現觀,四諦現觀等。
它也可以被當成智慧的別名[2]。
佛法入門的關鍵知識:
一、什麼是「無間等」?
「無間等」一詞出自《阿含經》,是修行者在學習四聖諦之前,必須先理解的重要基礎知見之一。
【雜阿含43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須達長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於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聖諦為漸次無間等?為一頓無間等?」佛告長者:「此四聖諦漸次無間[等],非頓無間等。」
佛告長者:「若有說言:『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於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若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猶如有人兩細樹葉連合為器,盛水持行,無有是處,如是,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譬如:有人取蓮華葉連合為器,盛水遊行,斯有是處,如是,長者!於苦聖諦無間等已,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是故,長者!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從字面理解:
• 「無間」表示沒有間斷。
• 「等」表示如實、平等。
「無間等」意指: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事物是同時且平等地存在的。未來已發生、現在無法停留、過去未消壞。
這不是一種抽象思維,也不是哲學猜想,而是一種時間與現象的觀察方式。
二、一種被忽略的認知
人類對時間的理解是「線性」及「有間斷性」的:認為過去已經發生、現在正在發生、未來尚未發生。這種看法,是根據我們日常經驗所建立的,但它其實隱含着某些未被察覺的忽略。這些忽略,並不是錯誤,只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從來沒有機會認真去觀察及思考:
第一個忽略: 我們忽略了「現在」其實無法停留,也無法真正被捕捉。當我們說出「現在」這兩個字時,那個「現在」早已成為過去。
第二個忽略: 我們忽略了「未來其實已發生」,只是我們尚未看見,就如同電影還未播放的片段,早已存在於影片中。
舉例說明: 當你說出「現在」這兩個字的瞬間,那個「現在」已經過去了,緊接着,下一個「現在」又已經出現。我們從來沒有真正「抓住」過那個被稱為「現在」的點,而是依賴語言習慣,用這個詞來分別過去與未來。
再比如: 你正在觀看一部已經拍攝完成的電影。你眼前的畫面稱作「現在」,剛播放過的是「過去」,還沒播放的是「未來」。但實際上,整部影片的內容早已存在,它不因你觀看與否而有所改變。 這樣的舉例,加強我們體會「無間等」的意思。
三、為什麼「無間等」重要?
「無間等」本身不是智慧的成果,而是修學佛法之前,必須釐清的一項基本知見,是學習四聖諦的門檻,是「知見正確」的起點: 它讓我們得以如實觀察「行」──三世的流遷變化,以及「行苦」──三世流轉中的認知漏洞,從而踏入佛法的正見軌道,建立起正確的觀察立場。
如果不知道或不相信「無間等」,不僅影響對「苦諦」的掌握,也會連帶使「集、滅、道」三諦的學習失去依靠。學習佛法就像學數學:不能一開始就進入複雜的公式推導,而是要先從認識數字開始。無間等,就是佛法中的「認識數字」,是進入佛法修學的第一步,是凡夫佛弟子邁向解脫之路的起步點。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