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古代寄居在中国西北的游牧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獫,或作犭以,漢字本義為獵犬[5]。
據《詩經》記載,周人曾派南仲攻打玁狁,在朔方築城[6]。據《竹書紀年》,帝乙曾要求周人派兵攻打緄夷,由南仲領兵,在朔方築城[7]。《太平御覽》認為在周文王時,西方有昆夷,北方有玁狁[8]
西周中期,玁狁強盛,移居於焦獲,又由焦獲南侵,至於鎬、朔方及涇陽,直接威脅到周室,周宣王命大將尹吉甫率師北征,獲勝,記載於《詩經》[9]。《詩經·採薇》描述當時周王朝與玁狁作戰情況和士兵的艱苦戰鬥生活:「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東晉謝玄稱是《詩經》中最好的詩篇。
春秋時玁狁被稱作戎狄。自漢朝始,多以玁狁代指匈奴的先民,《史記·匈奴列傳》:「唐虞以上有山戎、玁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中華民國學者王國維認為玁狁即允姓之戎,與鬼方、昆夷為同一民族的不同名稱,為匈奴先祖。陳夢家讚同此說。呂思勉認為玁狁,與緄夷,都是犬戎的不同譯名[10]。夏曾佑有相同看法[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余太山贊同獫允即為允姓之戎的說法,認為允姓之戎源自少昊,西遷後為塞種先祖。而塞種與吐火羅人相同,皆源自原始印歐人[12]。他由此推測源自黃帝的氏族,可能都帶有原始印歐人血統[13]。曾憲法認為塞種人起源於克里米亞半島與黑海北岸,於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間東擴至羅布泊[14]。
學者黃文弼認為,鬼方、葷粥、混夷、獫狁等,皆為古代羌族,與匈奴種族不同[15]。學者冉光榮、黃烈、翦伯贊等人皆支持獫狁為羌族的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郭沫若認為,商代的土方為玁狁部落之一,其領土位於今包頭附近。玁狁為夏民族後代[16]。學者王玉哲認為商代的𢀛方即為周代的玁狁[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林澐認為,源自由先秦華夏人群分裂出來的先秦戎狄部落一支,而在體質人類學上,戎狄屬於蒙古人種東亞型,與蒙古人種北亞型的匈奴等遊牧民族分屬不同的族群,兩者不可混為一談[18][19]。
Paul R. Goldin (2011)將「葷粥 ~ 獯鬻 ~ 獯鬻 ~ 薰育」一詞的上古漢語發音構擬為*xur-luk,將「獫狁」構擬為hram′-lun′,將「匈奴」構擬為*xoŋ-NA;並認為這三個名稱「顯然毫無關聯」。他還指出,音變使這些名稱變得比實際上更相似,使得史學家認為這些名稱指同一個人群。[20]
李峰 (2006)認為王國維的論證「基本上是演繹」,沒有確鑿證據。[21]李峰從蒲立本(1983)說,反對獫狁和匈奴間的關係,而認為它們都只是西戎之一。[22]李峰認為,獫狁是生活在黃河鄂爾多斯河套至上游一帶的「北部複合帶」中的土著獵人、農夫與牧民的融合體,可能是鄂爾多斯文化(約公元前16至12世紀)的游牧繼承者,社會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和高度集中的組織」,能出動上百輛戰車對抗周王朝。[23]此外李峰認為「獫狁」和「匈奴」有密切關係,[24]有可能是東周時新造了「犬戎」一詞指代獫狁。[25]因為西周金文、《詩經》、《國語》、《竹書紀年》寫「獫狁」時都帶「犭」旁,帶來「犬」的印象。[2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