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豹學名Acinonyx jubatus)又稱印度豹,是一種大型貓科動物獵豹屬現存唯一的物種。野生種群現分佈於非洲伊朗,歷史上還曾見於西亞中亞南亞各國,棲息在較為乾旱炎熱的開闊生境,包括草原、半沙漠及裸岩地區。因被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皇室大量飼養,用於狩獵羚羊鹿,加之外貌與相似,故稱獵豹(英文:Cheetah)。;體表遍佈黑色斑點,與豹相比其斑點較小且均為實心;頭小而圓,吻較短,眼部有白斑,內眼角沿鼻吻部兩側各有一道明顯的黑紋。分為4個亞種東南非獵豹東北非獵豹西北非獵豹亞洲獵豹;其中數量最多、體型最大的為東南非獵豹,成年雄性體重29-71公斤,均重45公斤,成年雌性21-63公斤,均重38公斤;其他3個亞種的成年體重一般在35公斤以下。

Quick Facts 保護狀況, 科學分類 ...
獵豹
化石時期:2.588–0 Ma[1]
更新世現代
240px
南非薩比森私人保護區的獵豹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獵豹屬 Acinonyx
種:
獵豹 A. jubatus
二名法
Acinonyx jubatus
(Schreber, 1775)
亞種
  • 亞洲獵豹 A. j. venaticus (Griffith, 1821)
  • 西北非獵豹 A. j. hecki (Hilzheimer, 1913)
  • 東北非獵豹 A. j. soemmeringii (Fitzinger, 1855)
  • 東南非獵豹 A. j. jubatus (Schreber, 1775)
240px
2015年野生獵豹的分佈範圍[2]
異名[4]
19個
  • Acinonyx venator
    Brookes, 1828
  • Cynailurus jubatus
    Wagler, 1830
  • Felis fearonii
    Smith, 1834
  • Guepardus guttata
    Duvernoy, 1834
  • Guepardus jubatus
    Duvernoy, 1834
  • Guepar jubatus
    Boitard, 1842
  • Cynofelis guttata
    Lesson, 1842
  • Cynofelis jubata
    Lesson, 1842
  • Cynailurus soemmeringii
    Fitzinger, 1855
  • Felis fearonis
    Fitzinger, 1855
  • Cynaelurus lanea
    Heuglin, 1861
  • Felis megabalica
    Heuglin, 1863
  • Gueparda guttata
    Gray, 1867
  • Felis megaballa
    Heuglin, 1868
  • Cynaelurus guttatus
    Mivart, 1900
  • Cynaelurus jubata
    Mivart, 1900
  • Acinonyx guepard
    Hilzheimer, 1913
  • Acinonyx wagneri
    Hilzheimer, 1913
  • Acinonyx rex
    Pocock, 1927
Close

獵豹既可獨居,也可由近親屬或配偶組成小群活動,是除獅子外最傾向群居的貓科。與其他貓科主要依靠伏擊的捕獵方式不同,獵豹主要依靠奔跑進行追逐式捕獵,並以其驚人的奔跑速度而聞名,最高時速可超過120公里,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

為適應快速奔跑,獵豹演化出了貓科中頗為獨特的身體結構。其骨架輕盈,軀幹瘦削,四肢修長從而形成高挑的身材,脊椎富有彈性便於舒張,一條長尾在跑步轉彎時可保持身體平衡。此外,獵豹是唯一不能伸縮爪子的貓科,其爪子較鈍,作用類似跑鞋的鞋釘,能在高速奔跑時緊扣地面,防止摔跤或打滑。這些特徵使獵豹一度被認為是貓科中的異類。舊時的形態學分類將其單列為獵豹亞科(Acinonychinae),獨立於貓亞科豹亞科之外;現代遺傳學研究則證實獵豹屬於貓亞科,與美洲金貓類(美洲獅細腰貓等)同源,它們的最近共同祖先生活在670萬年前北美草原,約490萬年前分化為獵豹類和美洲金貓類。獵豹經白令陸橋進入舊大陸後,其北美的親族最終於1.1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滅絕。

由於受到人類侵害,獵豹在許多亞非國家均已絕跡,特別是僅存不足100隻的亞洲獵豹,正處於滅亡邊緣,致危因素是過去遭大量獵殺,且人類過度放牧造成其棲息地退化和獵物密度降低,以及近代以來頻發的交通事故。

命名

獵豹的屬名Acinonyx源自希臘語,作「不能動的爪」解,獵豹不能縮入腳爪,也是貓科動物唯一無法伸縮爪子的物種,可增加獵捕時的攻擊力,腳底粗糙的肉墊,可增加在奔跑時的抓地力,較普通貓科較長的尾巴可以保持於奔跑時的平衡。種加詞jubatus則衍生自拉丁語的iuba,即「的鬃毛」,指小獵豹的長毛。

主要歐洲語言中的獵豹一詞,源自拉丁語的gattus pardus,解作「像貓的豹」,如法語的guépard、意大利語的ghepardo、西班牙語的guepardo、葡萄牙語的guepardo(和chita)、德語的Gepard。英語的cheetah則來自印地語的chita,也可能來自梵文中的chitraka,意指「有斑點的」。

演化

遠古時期獵豹的棲息地已延伸到非洲亞洲中國印度,在冰河時期時更到達了歐洲北美洲,今日則大多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少部份的獵豹在亞洲,但也已在絕種邊緣,且僅分佈於伊朗

獵豹的演化史可以追溯到約四百萬年前,已發現最古老的化石在現今美國德州、內華達、和懷俄明州境內。它曾經遍佈亞洲、非洲、北美洲、和歐洲,直到約10,000年前的上個冰河期。劇烈的氣候變化導致大量的哺乳動物滅絕,北美、歐洲以及大部分亞洲和非洲的獵豹就此消失。

分類

Thumb
獵豹各亞種的歷史分佈(淺色)和現代分佈(深色)

現存的獵豹共有4個亞種。沒有任何亞種特別活躍,現今都處在易危狀態(或已絕滅)。

More information 亞種列表, 簡介 ...
亞種列表 簡介 圖片
南非獵豹A. j. jubatusA. j. raineyii),或稱納米比亞獵豹、坦桑尼亞獵豹 生存於南非納米比亞津巴布韋博茨瓦納,同時也是最常見的獵豹亞種。2007年的統計個體數目:博茨瓦納1800個、南非550-850個、津巴布韋400個、在贊比亞100個、莫桑比克50-90個體以及在馬拉維有25-50個。在今日的納米比亞,獵豹的數量從2500頭提升到3500頭。[5][6]通常生活在草原、熱帶草原、乾旱的環境以及開闊的田野和山區。

分佈:南部非洲安哥拉博茨瓦納剛果民主共和國坦桑尼亞馬拉維納米比亞南非贊比亞津巴布韋)和東非(肯雅索馬里坦桑尼亞烏干達

Thumb
蘇丹獵豹A. j. soemmeringii)或稱中非獵豹和東北非洲獵豹 發現與非洲大陸的中部、東北部,以及非洲之角,此亞種在2011年證明其遺傳分析表明顯著差異前,此亞種一直被歸類為南非獵豹[7][8]第二大的獵豹亞種,於2002年的種群統計,大約有2000個個體在野外。[9]

分佈:非洲東北部:(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利比亞索馬里南蘇丹蘇丹
中部非洲:(喀麥隆乍得中非共和國尼日利亞尼日爾

Thumb
西北非洲獵豹A. j. hecki),或稱撒哈拉獵豹 生存於非洲西北部。目前的種群統計僅有250頭成熟個體,此亞種目前被列為極危。此亞種是非洲內最小的獵豹亞種。

分佈:非洲西北部:(阿爾及利亞馬里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尼日爾突尼西亞
西部非洲:(貝寧布基納法索加納,馬里,毛里塔尼亞,尼日利亞和塞內加爾

Thumb
亞洲獵豹A. j. venaticus),或稱伊朗獵豹和印度獵豹 只發現於伊朗的乾旱地帶,因而是亞洲唯一的獵豹亞種,也是最細小、最稀有的獵豹亞種,以至世界上最接近滅絕的動物。截至2013年,共在野外發現了約40-70隻個體,多數發現於伊朗的國家公園。亞洲獵豹有着比非洲獵豹更纖細的軀幹和更多的鬃毛,以及有着較細的淚溝和較小的頭,也是唯一有冬季被毛的獵豹亞種。

分佈:目前只存在於伊朗,已在以色列伊拉克敘利亞沙地阿拉伯約旦阿曼阿富汗哈薩克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等國絕跡。

Thumb
Close

身體構造

形態特徵

Thumb
坦桑尼亞塞倫蓋提國家公園的獵豹

獵豹體型較小,健壯、胸膛壯闊但腰部纖細。擁有看來較小的頭腦,短嘴,也有對高視力的眼睛,寬,小巧的圓。超大號的鼻孔確保了獵豹能在高速奔跑時獲得足夠的氧氣。

野生成年雄性獵豹體重為29-65公斤,雌性獵豹為21-63公斤,體長為112-135厘米,尾巴可長至84厘米。野生獵豹平均壽命為8-10年,超過12年的極為罕見。[10]

獵豹的黃色毛皮上的黑色斑點是實心圓,而花豹的斑點則是如花朵狀的空心圓,美洲豹則是空心圓內還有個小圓點。

獵豹胸腹部為白色尾巴則越靠近尾部條紋越明顯,而尾端則為全白色。

此外,獵豹臉上的斑點沒有其他密集,並在口鼻兩側有明顯的黑色淚線

獵豹也有少數發生毛皮突變,有着更大、更密集的斑點,被稱為「王獵豹」。

獵豹常被誤認為花豹,但除了體型比花豹小很多以外,最明顯的區別是獵豹從眼角開始,長長淚滴型的線條通過鼻子兩側直到嘴部。獵豹皮毛的顏色是淺褐色與約為0.78-1.85吋的黑斑所構成,腹部是白色的,沒有斑點。它尾部末端有斑點彼此連接,形成4-6個暗色的環,尾部的末端的毛通常顔色較白。雄獵豹的體型比雌豹略大,頭部也稍大,但僅從外觀,很難分辨其性別。

剛出生的獵豹皮毛顔色很深,因此很不容易分辨混雜在其中的斑點。幾週後,沿背上開始長出灰黃色的厚毛,稱爲鬃毛。深色的毛,有助於獵豹寶寶隱藏在陰影裏。一般動物學家認爲鬃毛有幾個目的,除了抵擋太陽和大雨外,也是保護色,讓它們看來像是乾枯的野草。此外,也是種防禦性的偽裝,幼豹看來像是蜜獾,是種兇悍的小型獵食動物,大多數獵食者不願意招惹。約從第3個月開始,鬃毛會逐漸消退,但消退時間可能持續很長,有些鬣豹在兩歲後仍有帶有鬃毛。獵豹幼崽的鬃毛(鬣毛)也是獵豹名字的由來。

運動功能

獵豹的種種生理特徵使它能適應高速,強而有力的心臟、超大的肝、大而有力的動脈。它有小尺寸的頭,面部平坦、較短的面部肌肉,使一雙大眼睛的位置能提供最好的視力,較大的鼻孔和鼻腔。它的身體瘦長、有着輕而細長的腳掌和腿、高度進化的肌肉能為了加速,彼此同時運作,讓四肢有較大的伸展幅度。奔跑時四肢交替地集中和展開,它的臀和肩部環繞着高低起伏,很有伸縮性的脊椎旋轉。獵豹長而充滿肌肉的尾部是身體的穩定器或是舵,可以平衡體重,防止翻滾,使它在快速追逐中能迅速轉彎。貓科動物中,獵豹的爪短而鈍,而且不能收縮,這幫助它在奔跑時扣住地面。它的腳掌沒有其它貓科動物的圓,較硬的肉掌如同胎紋,幫助它們在高速中能快速地急轉彎。

獵豹全速奔跑時速可以超過120公里,相當於百米世界冠軍的三倍快,據動物星球節目資料指出觀察過的野生獵豹100米直線,最快曾達5.13秒,這種速度是世界百米紀錄保持人烏塞恩·博爾特9.58秒的1.86倍快,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人工飼養獵豹莎拉英語Sarah (cheetah)在2012年試驗中創下一百米5.95秒佳績,成為人工飼養獵豹最快紀錄保持者。

高速攝影機拍攝獵豹莎拉英語Sarah (cheetah)急速奔跑

獵豹不僅是陸地上速度最快的動物,也是貓科動物成員中歷史最久,最獨特和特異化的品種。與其它貓科動物不同,獵豹體型纖瘦,腿細而長,被稱為貓科中的灰狗。獵豹侵略性不強,生存依賴速度,而非打鬥。牠的爪較小、牙齒短,這是爲了提高速度所付出的代價。同時,獵豹無法通過與體型較大的獵食動物爭鬪來保護自己獵得的食物,或小獵豹。

經過幾百萬年的演化,獵豹是名副其實的速度機器,它可以在3步之內,從靜止加速到時速65哩(105公里),依據動物星球節目資料,最快的獵豹可以在3.4秒鐘內加速到100公里,這相當於動物界的法拉利。獵豹奔跑時每次只有一個腳掌着地,由於它的身體能高度地伸展和收縮,所以在6-7.5米的步幅距離中,僅有兩個着地點。接近全速時,獵豹每秒鐘大約跑3步,這時它的呼吸頻率從平時約每分鐘65次竄升到150次,比速度最快的人類短跑選手呼吸速率高了三倍;其體內巨大心臟,每分鐘更輸送高達16公升的血液,不到20秒就能將血液送到全身。獵豹以超過100公里時速奔馳時只能維持3至5分鐘,也並非狩獵全程皆在一百公里以上速度,否則將會體溫過高熱衰竭死亡,獵豹奔跑的距離大約僅為350到550米,這是它最容易遭受其它獵食動物襲擊的時刻,這種襲擊主要是爲了搶奪獵豹捕獲的食物。

生活習性

Thumb
塞倫蓋提國家公園,三隻獵豹正在享用獵物。

不同於其他貓科動物,成年母獵豹並沒有主要的地盤,而想要避開其他的獵豹。公獵豹有時會組成小團體,通常是從同一家庭來的。

過去對於獵豹的研究低估了它們的社會行為,它們會獨居、也可能以小量的族群一起生活。雌獵豹在20到24個月時發育到性成熟,交配期可能從一天長達一週。雌獵豹的懷孕期是90到95天,之後可以生下最多6隻獵豹寶寶。它會找一處僻靜、隱秘的地點、多在草長的矮樹下或岩石堆間。幼豹出生時體重從9安士到15安士不等。

雖然幼豹出生時是完全無助,看不見的,但它們發育得很快、4-10天時、就可以睜開眼睛、開始在窩附近爬行,三週時開始長牙,由於多種獵食動物的威脅、母豹每隔幾天就會帶着幼豹更換地點。出生後前六週的大多數時間裏,母豹必須離開幼豹獨自獵食,因為尋找食物,牠可能必須離開很遠。在這段時間,野生幼豹遭受獵食動物襲擊的夭折率高達90%。幼豹約在六週時開始跟隨媽媽,從母豹的捕獵中獲得肉類,從此開始,母親與幼豹不會分開,直到離巢期。

幼豹生長得很快,六個月時就長到成年體型的一半,八個月時換牙完畢。大約此時,牠們開始學習潛行和捕獵技巧,大部分學習過程是以玩樂的形式進行。幼豹們會潛伏、彼此追逐、撲擊,甚至追逐它們知道無法捕獲的獵物,或是獵物體型太大。幼豹學習捕捉不同種類的獵物,珠雞、鷓鴣、野兔、小羚羊。它們在與母親分開時仍不很擅長捕獵。

母獵豹約在16-18個月時離開子女,另外繁殖,重新開始整個過程。幼豹會彼此一起生活幾個月,通常等到雌豹長到性成熟。此時,年輕雄豹會被所在地最有勢力的雄豹驅離,年輕雄豹會從此一同生活,形成小族群,雄豹族群的彼此協助,對於爭取和保護地盤不受其它雄豹侵奪很有幫助。雄獵豹約在2-3歲間,發展到性成熟。

獵豹為食肉動物,以各種羚羊為主要食物,如湯氏瞪羚,亦會捕食野兔。偷偷接近到與獵物10-30米的距離,然後獵捕獵物,獵捕時速度最高可達到時速120公里,且僅一腳着地,但最多只能跑3至5分鐘,超過時生理構造使獵豹必須減速,否則它們會因身體過熱而死。通常在1分鐘內即可獵捕到獵物,如果獵豹獵捕失敗,那將是浪費體力。大致上6次捕獵中僅有1次會成功。獵豹剛捕捉到獵物後,能用嘴持續咬住獵物頸部直到斷氣而期間鼻部大量進行呼吸,但全力奔跑後的獵豹體能狀況孱弱,需要數十分鐘復原,因此更無法迎敵非洲豺犬,只能放棄到手獵物;但曾有極端的案例是一隻獵豹捕獵後還賭命將一隻非洲豺犬驅走。

獵豹喜歡棲息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如行至小山丘頂或樹上可以觀看獵物。牠們不適合生活於樹木或灌木叢較多的地方,否則他們無法使用獨特的奔馳獵捕。獵豹常被認爲是生活在開闊環境和草地的動物,這種印象可能來自在草短的環境中很容易發現獵豹。然而獵豹的棲息地差異很大,既有植物生長茂盛的地區,亦有崎嶇的山地。

獵豹是晝行性的動物,它們依賴視力來捕獵維生,所以牠們在白天活動多於夜晚。在溫暖的地區,牠們大多在氣溫比較涼爽的清晨和黃昏活動。

經濟價值

Thumb
獵豹頭部特寫

在以前,擁有獵豹的毛皮被視為地位象徵。而現今,則將復育獵豹列為重要的生態保育計劃,如動物園在內。因獵豹的侵略性較其他大型貓科動物小,甚至有時幼豹還被當成寵物販售。這是個非法的交易行為,因國際會議上已禁止個人飼養野生動物,或瀕臨絕種的動物。

在以前,農人常會認為獵豹會獵食他們的牲畜而將它們獵殺。而在現代的許多戰役後,已試圖讓農人們去保護獵豹。

古埃及以及古印度常飼養獵豹來當作寵物,但飼養的獵豹繁殖能力卻遠不如野生的。

獵豹與人類悠久的互動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3000年的蘇美時代。官方的封印上,有牽着繫項圈獵豹的圖案。在早期的埃及,獵豹是著名的MAFDET,也就是貓女神,是皇權的象徵,而且馴養的獵豹與法老接近,象徵對王座的保護。在皇室陵墓中,發現很多獵豹雕像及繪畫,古埃及人相信獵豹可以很快地將法老的靈魂帶到來生。在18、19皇朝之前的繪畫說明獵豹勝過了狗,是當時最常見的狩獵夥伴。

關於獵豹最好的紀錄,從歐洲到亞洲,來自14、15、16世紀皇室的保存資料。與獵豹狩獵並非爲了食物,皇室無須如此,而是爲了運動競賽。這個運動是有名的Coursing,捕捉成年野生獵豹,因為它們的捕獵技巧比較成熟。馴養訓練幾週後,獵豹戴上眼罩,讓它們看不見要進行的捕獵遊戲,然後牽着,或用小車、或繫在馬後,帶到獵物旁邊坐在騎士身後的枕頭上。然後拿掉眼罩,獵豹會衝出去抓住獵物,之後,訓練師會獎賞它一塊肉,然後把它帶回到養它的地方。

許多皇帝都養過數以百計的獵豹,但即使數量如此龐大的獵豹曾被捕捉,卻僅有一個豢養獵豹的繁殖記錄,蒙兀兒皇帝阿克巴的兒子賈漢吉爾,在16世紀蒙古人統治印度時,有一窩幼豹誕生。在阿克巴長達49年的統治期中,他曾擁有超過9000隻獵豹,稱作「Khasa」,意思是皇帝的獵豹。他保存有這些獵豹的詳細記錄。

所有以「狩獵的花豹」被豢養的獵豹,都捕獲自野外。由於從自然界如此不斷地流失,獵豹在整個亞洲數目不斷減少。在1900年初期,爲了打獵,印度和伊朗已經開始從非洲進口獵豹。

對能自由遷徙、和豢養的獵豹進行的分子基因研究顯示,其品種基因庫缺乏變化。可能是現有的族群衍生自經歷冰河期殘存極少量獵豹的後代,也可能是過去歷時數千年不良的繁殖所造成的,這種基因變化貧乏的後果已經導致繁殖失常、幼豹夭折率過高、對疾病過於敏感。導致品種缺乏適應力,更容易受到自然界和環境變動的傷害。

很不幸,捕捉繁殖的種種努力還無法證明對獵豹的生存希望有幫助。全球各地動物園類似的經驗一再證實了傳統養育獵豹繁殖的困難。即便捕捉、培養、展示獵豹的歷史已經幾千年,在賈漢吉爾於16世紀有過一次飼養獵豹的繁殖記錄後,只有在1956年在費城動物園發生過一次。

不像其它大型貓科動物在飼養後容易繁殖,捕獲的獵豹無法自行繁衍,因此維持數量的方法是不斷捕捉野生的獵豹。這種做法違反現今動物園的基本原則。雖然全球很多機構都有獵豹交配記錄,但僅有很小比例的幼豹能繁殖成功,而且夭折率很高。在無法進一步捕捉野生獵豹的情況下,現有的豢養數量可以預見必然會遞減。伴隨着野外族群的不斷衰退,使獵豹的絕種問題極度嚴重。

生存威脅

小獵豹很易受到獅子鬣狗的襲擊,而母豹並沒有能力保護小豹。假若帶着幾隻小豹的母豹幾天都找不到食物,在生死關頭時母豹亦可能會放棄小豹。 因獵豹個體數目少,近親繁殖十分常見,所以獵豹的基因都極為相似,實驗室中連續幾代親生老鼠兄妹交配後的基因差別甚至大於相隔數千里的野生獵豹的基因差別。基因相近令獵豹很容易集體受到病毒感染,獵豹的生殖能力亦受影響,精子的活力都很差,數量較少。[10]

種群現狀

Thumb
博茨瓦納的獵豹

雖然西元1900年時有過統計,從非洲到亞洲,至少在44個國家發現超過10萬隻獵豹。但如今數量銳減,僅約20多個國家,總數剩下約7000到8000隻。其中大部分生活在非洲的24-26個國家,數量稀少。

20世紀前,獵豹從非洲到亞洲分佈廣泛。在所有適合的棲息地都可以看到,從好望角到地中海,從以色列經過前蘇聯南方的省份直到印度。今天由於棲息地喪失和濫捕,亞洲獵豹幾乎絕種,1952年在印度宣佈絕種、最後的報導是1956年在以色列。如今亞洲唯一證實的獵豹僅存於伊朗,不僅稀少而且是孤立的族群。

能自由遷徙的獵豹仍棲息在非洲廣大土地上,包括北非、撒哈拉、東非和南非。如今在仍有獵豹生存的國家中,找到能適合繁衍的族群已經不到一半。數量的衰退顯示這些還存活的獵豹,來自範圍小而變化有限的基因庫。由於棲息地仍不斷喪失、獵物種類的衰減、以及與人類畜牧利益的衝突,獵豹數量仍在不斷減少。在整個非洲,由於來自其它大型獵食動物如獅子、鬣狗的競爭日趨嚴厲,獵豹無法保衛自己賴以維生的保護區,而大部分的保護區不足以供給獵豹生存所需。因此現存獵豹仍有很大比例生活在保護區之外,面對來自人類殘酷的巨大衝突。現今只有兩個比較好的保護區,在南非的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和東非的肯雅/坦桑尼亞。獵豹最大的希望來自相對自然的納米比亞,但即使在此,在過去十年中,獵豹的數量仍銳減一半,估計殘存數量不到2500隻。

由於幼獵豹的基因因素,以及食肉動物的獵捕,如獅子鬣狗,它們的死亡率相當高。且生物學家也證明現今獵豹的近親交配是相當嚴重的,且此現象已至少持續了1萬年,兩隻相隔幾千里遠的獵豹,它們的基因可說是毫無變化,這在動物界是非常不利於生存的。

獵豹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保護現狀表中是屬於易危的(在非洲的狀況是易危,而在亞洲已在極危)。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歸類為瀕危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