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白腹穴鳥(學名:Pterodroma hypoleuca[2][4][5][3],又名白額圓尾鸌,為鸌科圓尾鸌屬海鳥。它是一種小型圓尾鸌,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其隱秘的習性、偏遠的繁殖群落和有限的分佈範圍導致研究甚少,該物種的許多生物學方面仍然知之甚少。

快速預覽 白腹穴鳥, 保護狀況 ...
白腹穴鳥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鸌形目 Procellariiformes
科: 鸌科 Procellariidae
屬: 圓尾鸌屬 Pterodroma
種:
白腹穴鳥 P. hypoleuca
二名法
Pterodroma hypoleuca
(Salvin, 1888)[2]
異名
  • Oestrolata hypoleuca
    (Salvin, 1888)[3]
關閉

分類

白腹穴鳥在1888年由英國博物學家奧斯伯特·薩爾文正式描述,並給予雙名法名稱Oestrelata hypoleuca。他指定的模式產地為「克魯森斯特恩群島」,而不是西北夏威夷群島中的一個島嶼。[6][7] 白腹穴鳥現在被歸入1856年由法國博物學家夏爾·呂西安·波拿巴引入的圓尾鸌屬(Pterodroma)中的其他圓尾鸌[8][9] 該屬名結合了古希臘語pteron,意為「翅膀」,和dromos ,意為「賽跑者」或「跑者」。具體的修飾詞hypoleuca來自古希臘語的hupi,意為「下」,和leukos,意為「白色」。 [10] 儘管該物種有兩個遙遠且分離的繁殖地點,但該物種是單型的,不承認亞種[9]

目前認為白腹穴鳥與斑海燕白領海燕在亞屬Proaestrelata中關係密切,這基於對整個Pterodroma屬的形態、叫聲、繁殖生物學、飲食和寄生性 的綜合審查結果。[11]

描述

白腹穴鳥是一種小型圓尾鸌,長約30厘米,翼展約67厘米。它的頭部為白色,帶有帽狀黑色頭羽和臉頰標記;整體頭部通常具有鱗狀外觀。其淺灰色的上半身有較深的主羽和覆羽,在背部形成「M」標記。下翼為白色,邊緣和腕關節及下翼覆羽處有深色斑塊。尾部為深灰色,羽毛的其餘部分為白色,除了胸部的深色半項圈。像其他圓尾鸌(Pterodroma)一樣,黑色的喙短而呈鈎狀。腿和腳都是粉紅色的,帶有深色斑塊。

分佈和數量

分佈

分佈於太平洋北部,主要分佈於夏威夷群島日本小笠原群島硫磺島,但偶爾也見於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福建等地的海岸[2][3]

其中995,000隻個體,約佔總數量的99%,在西北夏威夷群島繁殖,而5,000隻個體(佔總數量的1%)在日本海岸的小笠原火山列島繁殖。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太平洋北部的向風群島-夏威夷群島鏈。[2]

行為

飲食

白腹穴鳥和與其密切相關的斑海燕是唯一以為主食的圓尾鸌Pterodroma。主要的獵物是來自燈籠魚科(燈籠魚)和褶胸魚科(斧頭魚)的魚類。還消耗來自槍烏賊科魷魚[12] 這些獵物都是中層水域居民,利用發光器在夜間遷移到水面進食;因此推測白腹穴鳥是夜行性捕食者,在海面上或飛行中捕捉獵物。白腹穴鳥的眼睛含有大量的色素視紫紅質,有助於夜間視力。白腹穴鳥通常在海上是孤獨的個體,但有時會出現在大型生物種群中。像所有管鼻目鳥類一樣,白腹穴鳥的胃部有一個改良區域稱為前胃,部分消化獵物以製成胃油,這是一種比獵物輕的高能量油。

繁殖

Thumb
一隻小白腹穴鳥因 2011東日本大地震 被困在 中途島 的沙子裏,隨後獲救。

白腹穴鳥在西北夏威夷群島的島嶼上密集群落中繁殖;包括法艦環礁鸞島利西安斯基島珀爾和赫米斯環礁中途島庫雷環礁;以及位於日本南部的火山列島小笠原群島。此種只會在夜間造訪棲息地,通常在日落後不久抵達。[13] 繁殖季節為冬季,以避免與其他繁殖的管鼻目鳥類爭奪洞穴。在西北夏威夷群島,有時繁殖季節會與較大的楔尾鸌重疊,後者會驅逐甚至殺死白腹穴鳥幼鳥以使用繁殖洞穴。親鳥雙方共同參與挖掘洞穴,洞穴通常挖在沙或硬珊瑚基質中,長度在1至3米之間。已配對的成鳥對巢穴入口周圍約2米的區域具有領地意識,並會進行防禦。它們也顯示出歸巢性,連續多年返回同一巢穴,如果巢穴塌陷會重新挖掘。在較硬的珊瑚基質中挖掘的巢穴比在沙中挖掘的更不容易塌陷。[13]

Thumb
白腹穴鳥幼鳥

該物種被認為一生只會配對一次(像其他鸌形目鳥類);配偶會進行追逐和互相鳴叫的交配飛行,然後才下蛋。每個繁殖季節一對配對成鳥只產一枚蛋,如果遺失則不會重新下蛋。下蛋通常在一月下旬。親鳥雙方共同孵蛋,雄性孵蛋持續八天,雌性孵蛋持續六天。大約在50天後孵化,時間約在三月中旬。幼鳥在孵化後是半早熟性的,覆蓋着淺灰色的絨羽,孵化後兩天內由雙親育雛,之後雙親會在海上覓食,晚上回來餵養幼鳥。幼鳥以胃油和小獵物為食。幼鳥在孵化後大約80天,六月初時長出成鳥羽毛。

Remove ads

遷徙

繁殖季節過後,幼鳥和成鳥會遷徙到日本本州三陸的海域。遷徙的時間部分受海表溫度影響。在八月開始向南和向東遷移,九月開始返回繁殖島嶼。在繁殖季節,會在繁殖島嶼周圍的水域覓食。該物種在東太平洋尚未被記錄到。

與人類的關係

在有人類到達之前,白腹穴鳥在主要的夏威夷群島上繁殖,化石遺骸已在考艾島瓦胡島摩洛凱島上被發現。這些骨骼與人類考古學遺址有關,強烈暗示它們與其他海鳥皆是波利尼西亞定居者的食物來源。該物種在歐洲人到達之前就已從主要島嶼上絕跡。

該物種目前受到引入物種的威脅,特別是老鼠。[14] 波利尼西亞鼠黑鼠已經摧毀了西北夏威夷群島的圓尾鸌種群,主要是通過掠奪蛋。1960年代,在庫雷環礁引入的波利尼西亞鼠對圓尾鸌造成了嚴重的問題,在那段五年期間沒有一隻雛鳥孵化成功(在沒有引入掠食者的情況下,孵化成功率可以高達90%)。類似的災難也發生在中途島,1943年引入的黑鼠(這些黑鼠也導致了雷仙島秧雞的滅絕)將圓尾鸌種群從500,000隻減少到1995年的32,000隻。[15] 引入到[w:Lisianski Island|利西安斯基島]]的兔子摧毀了築巢棲地並破壞了築巢洞穴。棲地破壞限制了一些島嶼上的繁殖成功率,特別是當它增加了與更加具有侵略性的物種(如楔尾鸌)之間的競爭。

保護措施已經到位以保護圓尾鸌和其他共享該物種繁殖島嶼的海鳥。海島恢復項目正在恢復拉桑島和中途島的本地植被,並且老鼠和兔子已經從所有西北夏威夷群島中被移除。該物種目前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無危等級。[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