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灰水薙鳥(學名:Ardenna griseus)為鸌科水薙鳥屬的鳥類,又名灰鸌,俗名灰色水鳥是一種中大型鸌,屬於海鳥家族鸌科。
在新西蘭,它也以其毛利語名字tītī和羊鳥而聞名,如其近親楔尾鸌(A. pacificus)和澳大利亞短尾鸌(A. tenuirostris)。
灰水薙鳥於1789年由德國自然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正式描述,使用雙名法Procellaria grisea[3]。該鸌在1777年由詹姆斯·庫克在其第二次航行至太平洋的記錄中簡要描述,[4]而在1785年,英國鳥類學家約翰·拉森描述了一個博物館標本。[5]灰水薙鳥現在被歸入1853年由路德維希·賴興巴赫引入的水薙鳥屬(Ardenna)。[6][7]屬名Ardenna由意大利自然學家烏利塞·阿爾德羅萬迪於1603年用來指稱一種海鳥,種小名grisea是中世紀拉丁語中「灰色」的意思。[8]該物種被認為是單型種,沒有亞種被認可。[7]
它似乎與巨鸌(A. gravis)和短尾水薙鳥特別密切相關,都是鈍尾黑喙的物種,但其精確的親緣關係尚不清楚。[9][10][11]無論如何,這三種鸌都是基於線粒體DNA的系統分析,被移入一個單獨的屬(Ardenna),在該屬中的屬於體型較大的。[12][13][14]
灰水薙鳥長40—51 cm(16—20英寸),翼展94—110 cm(37—43英寸)。[15],嘴峰長約47.8毫米,喙寬度約7.8毫米,喙厚度約10毫米,跗蹠長約55.8毫米,尾長約88毫米。[16]
它具有該屬典型的「剪水」飛行方式,剛硬的翅膀幾乎不拍動,從一側傾斜到另一側,翼尖幾乎觸及水面。其飛行強而有力,翅膀保持僵直,給人以一種非常小的信天翁的印象。這種鸌可以通過其深色羽毛識別,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在較差的觀察條件下,它看起來全黑,但在良好的光線下,它顯示為深巧克力色,翼下中央有一道銀色條紋。
通常很吵鬧,灰水薙鳥在繁殖地會咕咕叫和呱呱叫。
在大西洋中,這是唯一的鸌,而在其範圍內的太平洋部分,還有其他全黑色的大型鸌。特別是短尾,在遠處幾乎無法與本種區分。[17]
灰水薙鳥在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小島上繁殖,主要分佈在新西蘭、福克蘭群島、火地島,以及奧克蘭群島和菲利普島(諾福克島附近)。它們在十月開始繁殖,孵卵約54天。小鳥孵化後,父母會照顧雛鳥86到109天。[15]
它們是壯觀的長距離遷徙者,沿着環形路線遷徙,[18]在繁殖季節結束時(3-5月)向北遷徙,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西側,6-7月達到亞北極水域,然後從西向東穿越,再在9-10月向南返回,11月到達繁殖地。它們並不是以群體遷徙,而是個體遷徙,只有在偶而的情況下才會聚集在一起;例如,1906年6月,兩隻灰水薙鳥在墨西哥的瓜達盧佩島附近被射殺,比大部分群體通過的時間早了幾週。[19]同樣,2004年10月在馬紹爾群島的瓜加林島附近觀察到的許多大型深色鸌,但身份仍然是個謎;它們可能是灰水薙鳥或短尾水薙鳥,但一般認為這兩個物種不會在那個時間通過該地區。[17]
在大西洋中,它們從福克蘭群島(52°S 60°W)北上至北大西洋的60至70°N的北挪威海域,距離超過17,300公里;在太平洋中,有相同或更遠的遷徙距離;雖然太平洋的繁殖地不在南邊(位於新西蘭的35至50°S),但海洋的縱向寬度使得遷徙距離更長。最近的標放實驗證明,在新西蘭繁殖的個體,一年內行程可達74,000公里,遠及日本、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平均每天超過500公里。[20]
在英國,它們在8月和9月下旬向南移動;在強烈的北風和西北風下,它們可能會偶爾被「困」在狹窄的、幾乎封閉的北海中,重返大西洋的路徑上,可以看到它們在英國東海岸大量向北飛行,重新回到蘇格蘭北部的路徑。
灰水薙鳥以魚和魷魚為食。它們可以潛水深達68米尋找食物,[20]但更常見的是在水面上捕食,特別是經常跟隨鯨魚捕捉被其驚擾的魚類。它們也會跟隨漁船,捕捉被扔掉的魚屑。同位素分析顯示,灰水薙鳥和巨鸌的生態角色明顯重疊。[21]
它們在巨大的群體中繁殖,雌鳥產下一顆白色的卵。這些鸌在用植物材料鋪成的洞穴中築巢,只有在夜間才會前往,以避免被大型海鷗捕食。灰水薙鳥的洞穴結構,處於繁殖群體內部和外圍可能有所不同,並受到繁殖空間和棲息地競爭的影響,茂密草叢下的土壤比其他基質更容易挖掘。[22]
在新西蘭,每年約有250,000隻羊鳥被土著毛利人捕獲以提取油和食用。[15]即將離巢的幼鳥從洞穴中被收集,拔毛,並經常用鹽保存。2022年,氣候變化被認為正在影響w:Ngāi Tahu(毛利部落)這一捕獵文化。[23]
其數量在近幾十年來一直在下降,目前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近危物種。[1]2009年,捕獲量創下歷史新低,一個捕鳥籠平均捕獲接近500隻鳥;而在2009年,這個數字估計接近每籠40隻。
1961年8月18日,Santa Cruz Sentinel報導在加利福尼亞州北蒙特雷灣的海岸上,目擊到數千隻瘋狂的灰水薙鳥[24],它們吐出鯷魚,撞向物體,並在街道上死亡。這一事件引起了當地居民亞佛烈德·希區考克的興趣,與英國作家達夫妮·杜穆里埃的關於鳥類行為怪異的故事一起,啟發了希區考克於1963年拍攝的驚悚片鳥,這是一個自然反抗人類的警世故事。[25]該影片現已被列入美國電影學會上世紀前十名驚悚片之列。
科學家在1961年蒙特雷灣船舶調查中收集的海龜和海鳥胃內容物中發現,79%的浮游生物[26]中含有製造毒素的藻類。"我非常確信這些鳥類是中毒了,"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海洋環境學家西貝爾·巴古說。"所有的症狀都與後來在同一地區發生的鳥類中毒事件極其相似。"
南加州大學的浮游生物專家拉斐爾·庫德拉指出,20世紀60年代初,蒙特雷灣周圍住房繁榮期間安裝的洩漏化糞池可能是罪魁禍首,這些化糞池可能助長了有毒藻類的繁殖。[27]"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然現象,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監測毒素的存在,並治療受影響的野生動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