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民不通婚,亦稱旗漢不通婚滿漢不通婚旗民不結親等,指的是清朝旗人甚少與民人互為結親的習俗。因常以滿洲人指代旗人,故直到今天,民間仍然習慣稱這段歷史為「滿漢不通婚」。

背景

清朝從無禁止旗民結親的法令,在入關之初還提倡二者結親[1]。其滿洲官民娶漢人之女實係為妻者,方准其娶。而清朝皇帝妃嬪中漢姓者不少,除了高階妃嬪可證多來自漢軍八旗旗鼓佐領外,其他貴人以下嬪妃如常在答應官女子其戶籍多不可考,光緒季年,德宗曾降旨,令滿漢通婚。[2]但「滿漢不通婚」卻依舊成為滿洲,尤其是上層婚嫁習俗的不成文之規矩[3]。之所以如此,以下幾點原因頗為關鍵:

  • 民族矛盾:清初滿洲統治者推行「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六大弊政,激起漢族人民的不滿,激化了民族矛盾,故而從情感上,兩族人民不具備通婚的條件[4]
  • 選秀女清朝皇帝定期從八旗女子中選擇秀女,進而篩選皇后。只有經選秀女落選後,旗家女子才能自行嫁娶[5]。故而選秀女勢必也會對旗民結親產生一定影響[4]
  • 房產利益八旗子弟由朝廷負責撥給旗地、房屋。為了對八旗產業給予保護,朝廷不允許旗人將地產典賣於民人[6],俗稱「旗民不交產」[7]。眾所周知,在古代,地產的繼承是一個家族的大事,旗民若廣泛結親必然要涉及到地產繼承問題,所以二者一旦通婚,「旗民不交產」這一政令必然會導致諸多麻煩,故這一政令客觀上限制了旗民通婚[8]
  • 法律地位:清代旗民不同刑,旗人有一定程度的法律豁免權。例如正身旗人犯充軍、流刑罪者有免發遣以枷號代替的特權[9]。在這種情況下,旗民若廣泛通婚,旗人將失去法律特權[8]
  • 民族習慣:漢人女子有纏足的習俗,在旗人看來不利於勞動生產;而旗家女子是天足,這也不符當時漢族男子「三寸金蓮」的審美觀[8]

故清朝時期雖無法令不准旗民結親,但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原因造成所謂的「滿漢不通婚」[8]。這一不成文的習俗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由慈禧太后發佈懿旨,才算正式破除[10]

影響

在此風俗之影響下,綏遠和西安的滿洲旗人200年來未與外族通婚[11];但杭州等一些關內駐防地區的旗人卻有許多與民人結親的例子。主要以旗人男子聘娶民人女子者為多,卻極少有旗人女子嫁給民人男子的例子[12]。旗男因貧困無力迎娶旗女者,通常會轉而選擇富裕的民人家庭,而民人也欲以此抬高自身地位,故二者一拍即合[12]。旗人世家則較少有與民人通婚者,但也存在特例[註 1][13]。而相比之下,漢軍旗人因本是漢人,與民人歷來通婚較廣,乾隆帝亦曾表示「毋庸禁止」漢軍旗人與民人之間的結親[11]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