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
上海浦西的东西向道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海浦西的东西向道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淮海路(上海話拼音:hhuahelhu,發音:[ɦuᴀ̀hᴇ̋lu᷆])是上海市中心的一條商業街,雲集了眾多高檔商場、寫字樓以及酒店,但同時也仍然保留了不少歷史建築。
在上海,廣義的淮海路一共包括3段:東端的淮海東路,東起人民路,西迄西藏南路,長373米,在法租界時代原名寧波路。西端的淮海西路,長1506米,東起華山路,西迄虹橋路、凱旋路交匯處,原名喬敦路,開闢於1925年,是最後一批的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築路,1930年代改稱陸家路。淮海東路和淮海西路都是長度較短的僻靜馬路,與繁華的淮海中路大異其趣。
狹義的淮海路專指淮海中路,東起西藏南路,西至華山路,全長5500米。是橫貫原上海法租界的一條主幹道。1900年法公董局興建,重慶路以東位於剛剛拓展的上海法租界內,形成華人商住區,多石庫門里弄住宅;重慶路以西屬於越界築路,當時還是鄉村地帶,1914年也被圈入上海法租界,到1920年代附近一帶形成大規模的高級住宅區,花園洋房和高級公寓較多。1930年代,隨着大批白俄難民的到來,在中段迅速形成十分繁華,富有異國情調的高雅商業街。
淮海中路最初的名稱是西江路,由法租界公董局築造,後在1906年改名寶昌路(Route Paul Brunat)。在清末時,當時寶昌路八仙橋段商業就已逐漸繁榮[1]。1908年,法商電車公司開通自十六鋪經公館馬路、寶昌路至徐家匯的有軌電車,由於交通便利,居民增多。1915年6月以法國元帥約瑟夫·霞飛為名,改稱霞飛路(法語:Avenue Joffre)。1915年8月4日,霞飛致函法國駐滬總領事甘世東,對霞飛路以其名命表示感謝。1922年3月,上海法租界當局補辦霞飛路揭碑儀式,霞飛本人親自出席揭碑儀式。[2]
霞飛路東段在1900年-1914年之間建成,是傳統的華人商住區,多石庫門里弄住宅;西段在1920年代形成大規模的高級住宅區,花園洋房和高級公寓較多,是美英僑民和中國上層人物的主要聚居地;中段則是在1930年代,隨着大批白俄難民的到來,形成富有異國情調的高雅商業街。時裝店、洋貨店、食品店、珠寶店鱗次櫛比。400多家各類商店中集中了上百家聞名遐邇的老店、名店。[1]。
抗日戰爭爆發後,大量店鋪遷入租界內,其中有不少遷到了霞飛路。然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租界後,歐美店鋪只得停業,在戰爭結束後逐漸恢復。1943年,汪精衛政權接收上海法租界,將霞飛路改名為泰山路。1945年10月改為林森路,以紀念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以西藏路為界,分別稱林森東路、林森中路。
1949年前後,大量外資開始撤離,有些華資店鋪也因對前景的不明朗而決定歇業。1950年5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路名改為淮海路,以紀念淮海戰役。西藏路以東部分稱淮海東路,以西至華山路部分稱淮海中路。之後,隨着公私合營的執行,眾多店鋪開始被合併成國營企業,如市百二店和上海市婦女用品商店等。「文化大革命」時期,商業發展出現停頓[1]。
淮海路在改革開放後又再一次繁榮起來。1993年,淮海路結合地鐵工程,經過了較大改造。新建和改建了一批高檔的商店,如連卡佛、上海廣場 、美美百貨、太平洋崇光百貨、九海百盛廣場、香港新世界大廈、淮海國際廣場、上海嘉華中心、環貿iapm商場、K11商場、大上海時代廣場、中環廣場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