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是一座和平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陽明鎮。這座紀念碑被認為是中國首座與抗日戰爭有關的紀念碑,旨在紀念50名在一·二八事變後抵抗侵華日軍、籍貫和平縣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軍人(其中48人陣亡)。紀念碑在1933年5月由和平縣捐款而建立,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遭到破壞,後在1985年列入和平縣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列為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 | |
---|---|
和平縣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和平縣縣城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33年 |
認定時間 | 1983年8月 |
歷史
1932年1月28日,侵華日軍進攻上海,引發一·二八事變;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猛烈抵抗日本進攻,成功拖慢日本侵略中國的進度,並激發全國軍民對抗日本的鬥志,但亦有不少兵員陣亡[1][2]。在陣亡軍人當中,有48名官兵來自廣東和平縣,他們是由十九路軍團長黃漢廷招募、在1931年冬季加入部隊的青年人;這些陣亡官兵備受讚譽,被褒揚為「廣東人、和平人的光榮」、「十九路軍最有特色的一個團」[1]。
1933年5月,和平縣各界發起募捐,買下陽明鎮東山嶺南坡的一座小山頭,為這些籍貫和平縣的烈士建造一座紀念碑;捐款運動一說由黃漢廷倡議,一說由和平縣民眾自發[1][3]。這座紀念碑被認為是中國首座與抗日戰爭有關的紀念碑;雖然陣亡的和平縣軍人有48人,但碑上共刻有50名和平縣軍人的姓名,其中有人並沒有戰死,被稱為「活着的烈士」[1][2][3]。
文化大革命期間,紀念碑上的碑文和附近的牌坊受到破壞,後已修復[4]。紀念碑在1985年列入和平縣文物保護單位,並在1994年列為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於隨後的1995年8月進行重修工程[2][4]。
結構
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位於和平縣陽明鎮東山嶺南面的山崗,是一座高10米、基座寬2米、呈方塔形的尖頂石碑,外形像一柄剛從劍套拔出的劍;碑的表面由石米批蕩而成,碑體則以青磚建成[1][4]。碑身的四面均塑有30厘米見方的行楷書體文字,北面書有「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字樣,東、南、西面的文字則分別是「為民前鋒」、「浩氣長存」和「喚醒國魂」;基座四面鑲嵌了石碑,這些石碑上刻有碑文和烈士姓名[1][4]。紀念碑四周有一道磚砌十字花圍欄,位處一面寬200平方米的平台之中央位置,南北山腳各設有單門雙柱牌坊[4]。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