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前類澱粉蛋白質 (英語: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 是一個細胞膜內嵌蛋白,在很多組織都能找到,但主要集中在神經元突觸。一般認為前類澱粉蛋白質能夠調控突觸的形成,[2] 神經可塑性[3]及排出鐵原子[4],但其主要功能仍然未明。

類澱粉蛋白的生成被廣泛認為是由前類澱粉蛋白質經蛋白酶解所產生。類澱粉蛋白是一個由37 至49顆氨基酸所組成的不可溶的纖維性蛋白質,其沉積之後形成的類澱粉蛋白斑能夠在阿茲海默症病人的大中被找到,並被認為是很多神經性疾病的病因。
快速預覽 Amyloid beta (A4) precursor protein, 有效結構 ...
Amyloid beta (A4) precursor protein
PDB rendering based on 1aap[1]
有效結構
PDB 直系同源檢索:PDBe, RCSB
標識
代號 APP; AAA; ABETA; ABPP; AD1; APPI; CTFgamma; CVAP; PN-II; PN2
擴展標識 遺傳學104760 鼠基因88059 同源基因56379 ChEMBL: 2487 GeneCards: APP Gene
RNA表達模式
更多表達數據
直系同源體
物種 人類 小鼠
Entrez 351 11820
Ensembl ENSG00000142192 ENSMUSG00000022892
UniProt P05067 P12023
mRNA序列 NM_000484 NM_001198823
蛋白序列 NP_000475 NP_001185752
基因位置 Chr 21:
25.88 – 26.17 Mb
Chr 16:
84.95 – 85.17 Mb
PubMed查詢 [1] [2]
關閉
Remove ads

基因學

前類澱粉蛋白質表達於很多不同的物種而且高度保守[5]。 其基因序列位於人類第21號染色體,擁有290,000個鹼基對而組成18個外顯子[6][7] 在人體中,基於選擇性剪接,前類澱粉蛋白質有幾個等位蛋白英語Protein isoform,長度由365至770個氨基酸不等,其中一些等位蛋白主要於神經元表達。等位蛋白間比例的改變被認為與阿茲海默症有關。[8] 同源蛋白存在於果蠅秀麗隱桿線蟲與及所有哺乳類[9] 不過,位處細胞膜間的類澱粉蛋白並不高度保守於物種間,亦與前類澱粉蛋白質的生物功能沒有明顯關係。[9]

某些基因突變如果發生在前類澱粉蛋白質的重要位置,包括但不限於發生在類澱粉蛋白序列組中,就會增加患上遺傳性阿茲海默症的機會。[10][11][12]例如一些發生在類澱粉蛋白序列外面的基因突變就被認為導致類澱粉蛋白增長。[13]

亦有些基因突變,例如是A673T,就被認為能減低患上阿茲海默症的機會。這個突變位於 beta secretase cleavage site,理論上能經由減低beta C-Terminus fragment 而抑壓類澱粉蛋白的生成。證據顯示於試管內能減低40% 類澱粉蛋白生成。[14]

Remove ads

參閱

外部連結

Remove ads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