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容號防護巡洋艦清朝末期訂購的一艘防護巡洋艦,為海容級巡洋艦首艦。辛亥革命後,海容艦參加革命,加入中華民國海軍,經歷了軍閥混戰的動盪時代,最終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在江陰要塞附近自沉。清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持海軍建設時期,所購軍艦均以「海」字開頭。本艦作為甲午戰爭中國慘敗後海軍重建時期新購主力軍艦之一,艦名寓意「佈局有容」。[4]

Quick Facts 海容 Hai Yung, 概觀 ...
海容 Hai Yung
Thumb
海容號防護巡洋艦,根據後桅盤和艦艏龍紋,照片最遲不晚於二次革命爆發
概觀
艦種防護巡洋艦
擁有國 大清
 中華民國
艦級海容級巡洋艦
製造廠德國伏爾鏗造船廠
下訂1896年10月
動工1896年秋
下水1897年9月15日
服役1898年7月27日[1]
結局1937年9月25日江陰附近自沉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2950噸
全長全長:100米
全寬12.5米
吃水4.877米
燃料燃煤:580噸
鍋爐圓形鍋爐4座
動力4缸三脹往復蒸汽機兩座
2軸推進
功率設計:7,500匹馬力(5,600千瓦特)
實際:8,400匹馬力(6,300千瓦特)
最高速度設計:19.5(36.1公里每小時)
實際:20.75節(38.43公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2,100海里(3,900公里)/10(19公里每小時)[2]
乘員263人[3]
武器裝備克虜伯40倍徑單裝150毫米速射炮3門
克虜伯40倍徑單裝105毫米速射炮8門
哈乞開斯37毫米單管機關炮6門
馬克沁8毫米機槍6挺
刷次考甫450毫米單裝魚雷發射管3具
裝甲裝甲甲板傾斜部分:56毫米
水平部分:40毫米
輪機艙:76毫米
炮盾:25毫米
司令塔:50毫米
Close

設計和概述

甲午戰後,中國謀求重建海軍,伏爾鏗方面為中方提供數個前無畏艦方案之餘,也設計了一款輔助主力艦伴隨作戰的防護巡洋艦[5]。本艦全長100米、寬12.5米、吃水4.877米。外觀上最大的特徵是4個巨大的送風筒。艦上安裝4座圓形鍋爐,為兩台四缸三脹往復蒸汽機提供蒸汽。設計動力7,500匹馬力(5,600千瓦特),19.5節(36.1公里每小時);實際達到8,400匹馬力(6,300千瓦特),德國海試時達到20.75節(38.43公里每小時)的好成績,不過中方接收時因為路途遙遠,尚未進行徹底維護,航速稍有衰減,為20.25節(37.50公里每小時)[6]

武器方面,主炮為三門克虜伯40倍徑150毫米速射炮,艏樓兩門並排佈置,艉樓一門。副炮為8門克虜伯40倍徑105毫米速射炮,全部分佈在左右兩舷,其中靠近艏艉樓的4門安裝在舷側耳台。輕武器為哈乞開斯37毫米機關炮6門,前後飛橋兩側各配備一門,另兩門位置不詳。6挺馬克沁8毫米機槍全安裝在作戰桅盤上,前後桅各3挺。另有一門21倍徑60毫米舢板炮一門。魚雷方面,共裝備3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艦艏水下一具,左右舷各一具。[6]

防護方面,裝甲甲板傾斜部分為56毫米,輪機艙部分加強到76毫米;水平部分40毫米。主副炮炮盾為25毫米,司令塔50毫米。[6]

艦歷

建成至清末

1895年甲午戰爭剛結束不久,清政府就開始了海軍重建計劃。1896年10月中旬,清廷與德國伏爾鏗造船廠簽訂了購買3艘防護巡洋艦的合同[2]。1897年9月15日海容號下水。1898年5月4日,時任駐德公使呂海寰參加了海容號的海試,航速超過20節。同年5月13日,海容號由德國船員駕駛返國,6月28日經過錫蘭,7月12日到達香港,7月27日到達大沽口[1]

1899年,清朝重新組建北洋水師,以原北洋將領、提督銜補用總兵葉祖珪任統領,薩鎮冰任幫統。海容號成為新北洋水師主力艦之一。[7]

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其時葉祖珪正因公務留在天津,旗艦海容號停留在大沽口水雷營碼頭[8]。葉祖珪不打算和聯軍軍艦交戰,於是命令海容號按照聯軍司令的命令開到大沽口外,在聯軍艦隊泊地熄火拋錨,接受扣留。《辛丑條約》簽訂後聯軍釋放了海容號[9]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時,海容號等主要軍艦長期駐紮在煙臺。8月10日黃海海戰爆發,俄國太平洋艦隊旅順分艦隊突圍失敗。11日04:15,俄國驅逐艦剛毅號日語山彦 (駆逐艦)逃入煙臺,向中國海軍投降,並拆卸武裝交予中國海軍,海容號則派出蒸汽艇看管。19時拆卸工作完成,19:30日本海軍朝潮日語朝潮 (白雲型駆逐艦)日語霞 (暁型駆逐艦)突然進入港內,薩鎮冰登上日艦與之交涉,日艦隨即退去。然而12日03:30,朝潮派出小艇再次靠近剛毅號,要求剛毅號向日軍投降或者交戰。雙方發生衝突,事後日方強行拖走剛毅號。事發時中國海軍3艘巡洋艦均在港內,仍讓日軍兩艘驅逐艦強行擄去已向中國海軍投降的艦艇,此事令輿論譁然,當時坐鎮煙臺的薩鎮冰乃至中國海軍均受到嚴厲抨擊[10]。11月16日早上,機敏號俄語Расторопный (миноносец)驅逐艦突圍至煙臺,因為剛毅號事件不信任中國海軍有能力保證中立,於是在向俄國領事遞交信件後自行引爆炸沉。事後海容號負責將機敏號船員送至上海[11]

1905年1月1日晚上5艘俄國驅逐艦連同若干船隻從旅順突圍,1月2日抵達煙臺。海容號1月6日從上海趕到煙臺,對這批俄國艦艇實施扣押。第二太平洋艦隊接近的時候,海圻海籌海容海琛均在上海進行巡邏,防止扣押的俄艦出逃。雙方簽訂停戰協議後,中國海軍方才交還俄國軍艦。同年秋,中國訂購的7台馬可尼無線電台全部到達國內,3台由陸軍使用,4台安裝在當時的4艘巡洋艦(海圻、海容、海籌、海琛)上。[12]

1907年,鑑於同盟會在南洋各地的反清活動日烈,清朝決定以海籌號、海容號訪問南洋各地,以作宣傳。5月以海籌號管帶何品璋為隊長,兩艦出發。5月22日黃岡起義爆發,兩艦奉調返回廣東沿海協助鎮壓。起義平定後,兩艦重新出發,7月抵達西貢,停留9天,受到當地華商熱烈歡迎[13]。8月,長江一帶局勢持續動盪,海籌號、海容號兩艦從南洋返回停留上海進行巡邏。同年秋,海圻號、海容號再度前往南洋進行訪問,遍歷西貢、曼谷巴達維亞三寶瓏泗水日惹梭羅帝汶新加坡檳榔嶼等地。[14]

1908年10月30日,美國大白艦隊環球航行途中,應邀派出一支分艦隊訪問廈門。海圻、海籌、海容、海琛全部前往參加接待。[14]

1910年,葡萄牙與清朝就澳門邊界問題發生衝突。葡方聲稱如若中方不同意拓展澳門邊界,就要派出軍艦炮轟中國沿海城市。海容號、海籌號奉命前往澳門展示實力,迫使葡方重回談判桌。當年葡萄牙發生革命,此事亦不了了之。[15]

北京政府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海軍立即動員起來參加對革命軍作戰。 10月下旬,海容號、海籌號也到達陽邏,加入對革命軍的作戰。薩鎮冰改旗艦為海容號,長江艦隊統領沈壽堃則以海琛號為座艦,同時限制各艦人員往來。但此時三艦依然有不少軍官依靠無線電進行聯絡,並且在各自艦內宣傳革命思想[16]。10月26日,海容、海籌、海琛三艦向造紙廠附近的革命軍陣地進行炮擊,對守軍步兵第二協造成嚴重傷亡,撤出陣地。10月27日,海容、海籌、海琛三艦從革命軍側翼炮擊,迫使革命軍退往大智門一帶。28日06:30左右,三艦以及長江艦隊各艦一起對武漢的革命軍的炮擊。雙方的命中率都不高,海軍炮彈無一命中目標,自身一艘軍艦受到革命軍火炮擊中。20分鐘後海軍退出戰鬥[17]。15:20,海容、海籌、海琛三艦向漢口對岸武昌青山的革命軍炮兵陣地開火,艦炮對革命軍的57毫米行營炮造成強大的火力壓制,在海軍支援下清軍成功佔領漢口玉帶門一帶市區[18]

海軍各艦中級軍官多同情革命軍,因此經常下令炮手故意瞄偏射擊[19][註 1]。隨着革命的進行以及傾向革命的官兵的宣傳,三艦官兵漸漸不願與革命軍作戰,但也沒能說服薩鎮冰起義,於是以水位下降、補給不足等為藉口,11月12日三艦早上離開武漢準備返回上海。出航不久三艦即降下清朝龍旗換上白旗[20]。13日中午三艦懸白旗進入九江,與九江軍政分府取得聯繫,並請領國旗。15日,武漢方面派徐明達、李作棟到達九江接收,三艦正式加入革命軍[21]。此時武漢戰事緊迫,安徽也動盪不已,在九江起義的海軍艦艇決定分為兩支,第一艦隊以海籌號管帶黃鐘瑛為司令,包括海籌、江貞湖隼三艦,前往安慶;第二艦隊以湯薌銘為司令,包括海容、海琛、湖鶚三艦,返回武漢支援作戰[22]

11月18日第二艦隊離潯返漢。19日11時,第二艦隊三艦從青山向劉家廟一帶清軍進行炮擊。15時海容號單獨前往黃鶴樓江邊停靠。清軍誤將海容號懸掛的革命旗當作英國國旗,並未加以阻攔。隨後海容號順流而下,一離開租界區域就立即向清軍開火;因距離江邊僅500米,海容號的炮擊對清軍造成嚴重打擊。海容號自身1人戰死、3人受傷,煙囪有彈痕,舷側受到兩發炮彈命中[22]。同月22日,海容號、海琛號奉鄂軍都督黎元洪命令,在武漢諶家磯江面炮擊清軍陣地,掩護革命軍第三協渡江作戰。清軍三道橋附近的炮兵陣地進行回擊。清軍裝備有100毫米以上火炮,對海容號、海琛號給予一定的打擊,兩艦各受炮彈命中,共傷亡十餘人。海容號右舷、後桅、煙囪等受損,海琛號魚雷艙附近中彈。兩艦的炮擊則殺傷清軍第四鎮400多人[23]。23日,海容號、海琛號掩護革命軍一部從青山渡江,向劉家廟進攻。清軍腹背受敵,退至二道橋。24日清軍發起反擊,革命軍傷亡慘重,退回青山。25日早上,革命軍再次由海軍掩護,在陽邏登陸,然而依舊無法建立穩固的陣地,只能撤回江對岸[24]

同年12月7日,長江水位下降,革命軍各巡洋艦退至九江。12月18日南北議和,各艦返回上海休整。[25]

1912年1月,民國臨時政府下令進行北伐。海容、海籌、海琛三艦組成北伐艦隊,以海軍次長湯薌銘為司令。1912年1月16日三艦抵達已經宣佈獨立的煙臺。[26]

辛亥革命後,海容、海籌、海琛進行改裝,拆除了後桅戰鬥桅盤以降低重心,基座依舊保留,作為維護平台用。[27]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7月16日上海討袁軍起事。北洋軍由海軍總司令李鼎新、海軍警衛隊總執事鄭汝成率領,抵擋討袁軍的進攻。8月14日張勳馮國璋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南京。26日海軍總長劉冠雄派出海圻號、海容號等連續炮擊獅子山炮台。27日北洋軍發起總攻,南京討袁軍全軍覆沒。[28]

二次革命結束後[註 2],海軍部為應急通信計,決定為主力軍艦換裝性能更好、號稱通信距離達1700公里的西門子德律風根公司2.5TK無線電機,海容號上拆下來的馬可尼式無線電機轉為安裝到南琛號[29]。此外在不晚於護法艦隊南下時期,海容等的艦艏龍紋拆除,另為降低軍艦重心,將前桅一人高的戰鬥桅盤改為胸牆式樣[30]

1914年7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中旬,日本對德宣戰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海圻號、海容號駐紮在煙臺進行警戒。[31]

1915年12月25日,雲南獨立,護國戰爭爆發。1916年4月,北洋軍徵用海晏號、新銘號、新裕號等3艘輪船搭載第十二師前往福建,海圻號、海容號負責護航。4月20日,艦隊經過溫州時,因為大霧,海容號撞沉新裕號,全船除挪威籍船長和兩名電工外,其餘所有船員和700多名陸軍官兵全部死難。[32][33]

1917年7月1日,張勳復辟,海籌號、海容號兩艦奉海軍總長程璧光之命往天津,打算接回黎元洪,不過兩艦抵達時張勳部已經失敗退出北京。7月21日程璧光率領護法艦隊南下,海籌號、海容號兩艦在段祺瑞政府勸說下,留在了北京政府旗下,並未跟隨程璧光[34]。8月14日,北京政府對德宣戰,海容號、海籌號參加了沒收德、奧滯留在華的艦艇的行動[30]

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各國調集部隊往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舊稱海參崴干涉維持秩序。北洋政府也選調了安裝有長波電台的海容號前往。1918年4月9日海容號從上海出發,4月16日抵達。7月1日,俄國西伯利亞臨時政府軍隊和布爾什維克軍隊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帶交戰,海容號等駐當地軍艦紛紛派出水兵上岸巡邏。這段時間發現海容號的長波電台功率依舊不足,不能直接與國內通信,需要由美國軍艦代為收發電報。同年7月底,北洋政府提拔海容號艦長林建章為海軍代將(海軍準將)。[35]

1919年5月20日,海籌號替換海容號駐紮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容號則返回上海江南造船所維修。10月25日,海籌號返回廈門,監視護法軍隊。由於符拉迪沃斯托克當地涉外事務需要,海容號再次前往當地。[36]

1920年7月5日,美國干涉軍為慶祝美國獨立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美、中、俄、捷、南斯拉夫五國軍人運動會,海容號派出士兵參加,取得了總積分第二的好成績[36]。蘇聯後授意遠東地區成立遠東共和國,各國干涉軍陸續退出,海容號也在當年11月回國[37]

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此時第二艦隊司令杜錫珪倒向直系,而第一艦隊司令林建章則依舊傾向皖系吳佩孚請出薩鎮冰,率領海籌號、海容號、永績號三艦北上,協同第二艦隊到達秦皇島,支援直軍對抗奉軍[38]

同年,北伐粵軍許崇智所部因對陳炯明作戰失利而退到閩贛交界處。時福建督辦李厚基叛皖投直,段祺瑞於是派出徐樹錚與孫中山協商,借許部協助皖系延平鎮守使王永泉驅逐李厚基,奪回福建。10月12日,許、王聯軍大敗李部,李厚基逃至馬尾,被在旁伺機而行的海軍逮捕,奪取武器、資金等。直系政府要求海軍部進行查處;海軍一面釋放了李厚基,另一面以第一艦隊司令周兆瑞率領海容號和陸戰隊趕往福建,連同楊敬修率領的練習艦隊奪取長門要塞。1923年1月粵軍返回廣東再次與陳炯明作戰,而王永泉又投奔了直系,故而對海軍在福建的活動聽之任之。7月楊樹莊率領海容號、應瑞號等協同陸戰隊進攻皖系廈門守軍臧致平部,未果。[39]

1923年6月22日,神戶東汽船公司的一艘汽船神州丸因為突遇大風以及潮水的緣故,撞上了海容號。中方據此索賠6700元,日方船長認為費用太高而向日本駐福州領事館申訴。日本領事館方面決定,中方索要額度的確過高,但鑑於中國當前反日情緒持續高漲,為免刺激中國海軍,應該迅速支付,以免節外生枝。[40]

1923年4月8日,駐上海各艦通電獨立,反對直系,時稱滬隊海軍。1924年,江浙戰爭爆發,直系江蘇督辦齊燮元對陣皖系浙江督辦盧永祥。直系控制的海軍積極活動,試圖武力統一海軍。海軍總司令杜錫珪下令楊樹莊率領駐福建的主力海容號、應瑞號等從馬尾北上,協同第二艦隊作戰。9月3日,直奉兩軍在上海以西的黃渡交戰,駐閩艦隊在瀏河與第二艦隊會合,經過吳淞口時與滬隊海軍對峙,但並未發生交火。此後楊樹莊率領艦隊在瀏河支援直軍進攻。9月下旬至10月中,盧部失利,滬隊海軍各艦也陸續重回杜錫珪控制下。[41]

南京政府時期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吳佩孚部損失慘重。接着北伐軍從江西、福建進攻孫傳芳部。海軍見直系大勢已去,開始同國民黨進行談判[42]。得到蔣介石的承諾後,閩系中央海軍秘密同意倒戈。11月26日,直系漳州泉州鎮守使張毅部企圖渡江進入福州時,駐閩海軍第一艦隊首先發難,突然進行攻擊。1927年2月22日,駐在上海的艦隊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裝起義。3月14日,楊樹莊通電參加革命,歸附國民革命軍[43]。3月21日,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第二艦隊司令陳紹寬率領海容號等進攻吳淞炮台,接着又在瀏河一帶截擊直系潰軍[44]。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同時海軍進行改組,海容號編在新編成的第一艦隊內[45]。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率領海容號、海籌號、應瑞號等防守吳淞至江陰。同年5月13日,孫傳芳旗下一部試圖從南通渡江,海容號、海籌號前往進行巡邏,迫使該部放棄了渡江的企圖[46]。5月18日,東北海軍海圻、肇和鎮海威海4艦襲擊吳淞炮台,海籌、海容、應瑞、豫章、建康等艦趕來支援,迫使海圻號等退出戰鬥[47]

1928年起,海容號機關炮改為維克斯47毫米炮4門、哈乞開斯37毫米炮4門。後又安裝一門維克斯40毫米高射炮(即兩磅砰砰炮)。[48]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5月14日,海容、應瑞以及多艘海軍炮艦從吳淞護送陸軍運兵船南下,登陸汕頭虎門[49]

1933年6月25日發生薛家島事件,海圻、海琛、肇和三艦叛離東北海軍,投靠陳濟棠。7月5日,軍委會主席蔣中正下令時南京政府海軍部部長陳紹寬派軍艦攔截南投三艦。其時中央海軍轄下大型軍艦僅海容號單艦在吳淞且可出動,無法匹敵三艦,只能放棄攔截。[50]

1935年6月15日,海圻號、海琛號與粵軍不和,再次叛逃,6月19日進入香港以躲避粵軍飛機空襲。此時中央海軍正在福建外海操演,陳季良於是率領第一艦隊在香港外海警戒。21日下午,海圻號、海琛號離開香港時,寧海號開炮威嚇,迫使兩艦退回香港。當晚,寧海號、海容號、海籌號等進入香港,要求兩艦交出炮閂,跟隨中央海軍北上。兩艦拒絕。雙方僵持到6月底,最終達成妥協,中央海軍先行,海圻號、海琛號兩艦稍後單獨前往上海。[51]

1937年初,中日關係日趨緊張,海軍部調集主要軍艦在南京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備戰演習[52]。9月20日,軍委會下令海圻、海琛、海籌、海容四艦自沉,組建第二道封鎖線。25日四艦自沉。由於命令倉促,海容號150毫米炮僅來得及拆除一門,105毫米炮和機關炮全部拆除入庫,高射炮拆下來後交給炮艦永綏號[53]

1959年4月25日,上海打撈工程局打撈起海容號,其後拆解煉鋼,無任何附屬物保留下來。[54]

註釋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