濼源書院,清朝時期位於山東省濟南府的一座官辦書院,是山東省的省會書院,全省的最高學府,並曾是山東省最大的官辦書院,今山東大學的前身。書院遺址已不存,2020年濟南市圖書館地下一層開設濼源書院展廳。
歷史
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巡鹽御史畢懋康在濟南趵突泉東創建歷山書院[1]。歷山書院創辦之初,堂前為儀門,左右有掖門,儀門前有小橋,橋下為引白龍泉水形成的小溪,小溪經趵突泉東注;書院大門四楹,門前有牌坊,牌坊後為穿廊。後堂六楹,庭四楹,各有配房四楹,周圍書舍數十楹。書院內最初有山東全省各地的數以百計的士子求學、讀書,但到天啟年間,歷山書院逐步衰落,一度被征為驛站郵亭[2]。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山東布政使張縉彥在歷山書院舊址重建書院,同時將明代文學家李攀龍的居住的讀書處白雪樓也進行重建,兩者何為一體,將書院定名為白雪書院。白雪書院環境幽雅,佈置有小溪、泉水、亭台、花木。因聘有眾多碩學鴻儒講學傳道,慕名而來的士子眾多[2]。白雪書院建成後,曾經歷多次重修擴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山東巡撫張鵬擴建學舍後堂。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山東布政使衛既齊增建學舍。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山東學政徐炯從濟南及周邊遴選120餘人到該書院研修,並捐給書院數千捲圖書[3]。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第三次到濟南時,曾親臨白雪書院,並應山東學使徐炯請求為白雪書院題寫「學宗洙泗」匾額[1][2]。雍正十一年(1733年),白雪書院遷至西門內大街並更名為濼源書院。道光元年(1821年),山東布政使程祖洛將白雪書院舊址改為義學,光緒年間廢,現為濟南趵突泉公園一角,原在書院內的金線、柳絮等泉仍為公園風景[3]。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要求各省在省會建立官辦書院來培育人員,山東巡撫岳濬奉旨將白雪書院定為省會書院,同時因白雪書院院舍狹小,將書院遷至濟南西門內大街歷城縣治西南的明代都指揮使司官署舊址[a](位於今省府前街和芙蓉街之間,面向今泉州路[4]),重建為濼源書院[5][1],「濼源」一名指原白雪書院旁邊的趵突泉,它是濼水的源頭[2][6]。濼源書院是清朝全國二十二所官辦書院之一[5]。乾隆六年(1741年),山東巡撫朱定元倡捐修葺濼源書院[7]。乾隆十三年(1748年),山東巡撫准泰為濼源書院制定《訓課規條》,提出「為學莫先於立志,為學莫要於寡慾,為學當敦實行,為學當秉虛衷,為學當勤講讀,為學當慎交」的六個「為學」[1]。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山東監察御史沈廷芳在書院內興建朱子祠,祭祀朱熹[2]。嘉慶九年(1804年),山東巡撫鐵保主持重修濼源書院,增建文昌閣[2]。道光八年(1828年),山東巡撫琦善重修濼源書院。鐵保與琦善兩次重修擴建共用白銀15200兩[3]。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山東巡撫托渾布重修濼源書院。同治三年(1864年),山東巡撫閻敬銘聘任匡源擔任濼源書院山長[5]。同治十年(1871年),山東巡撫丁寶楨為書院購地建倉頡祠[1]。光緒七年(1881年),匡源擔任山長17年後在書院病逝。同年(1881年),美國長老會傳教士莫約翰、洪士提反等人強買附近濼源書院民房,遭到書院和附近居民反對,最終爆發「濟南教案」[7]。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山東巡撫李秉衡再次修葺書院,是為濼源書院最後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1]。濼源書院成為當時山東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書院,何紹基在應邀擔任書院主講時曾稱讚該書院「濼源好學舍,群秀來語郊」[2]。
光緒二十七年八月初二(1901年9月14日),光緒帝上諭要求「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山東巡撫袁世凱隨即上奏《山東省城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給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同年九月二十四日(1901年12月4日),光緒帝批准該奏摺[8]。濼源書院改設為山東大學堂,即今山東大學[b][9][1]。
內設格局
根據曾於光緒十七年在濼源書院講課的繆荃孫所著《濼源小志》:濼源書院門外有一座照壁,兩座柵門,東側柵門名曰「騰蛟」,西側柵門名曰「起鳳」。門內是墫砌的甬道,通向二門,甬道旁有數株古槐,又有一尊鐵獅,鐵獅左側有桂馥題寫的「鐵獅峰」三字碑。二門為三間寬,共一座門,門內外有四座明代的都司題名碑;門內甬道通向講堂,甬道旁有十數株大槐、老榆。書院內的號舍分為東西兩區,東號為文、行、忠、信等四號,共有四十九間房;西號為溫、良、恭、儉、讓等五號,共四十五間房。講堂為五楹,檐前匾額為「為國育賢」。堂正中匾額為嘉慶九年(1804年)山東巡撫鐵保題寫的「海岱鍾靈」。書院後堂為宅門,是院長的居所,有正室五間,院中有名為「華池」的方池,另有後正室五間,為廚房和浴室。出書院西門的正前方有一棵垂柳,樹下為約數百武[c]的蘆葦蕩,蘆葦蕩上有一座秋水亭。書院東臨有七八間房屋,有何紹基開鑿的池子以及名為「芙蓉池」的泉水[6]。
舊址
1904年,山東大學堂遷往濟南杆石橋路北的新校址,並改名為山東高等學堂[9],濼源書院舊址遷入由山東大學堂師範館獨立而來的山東全省師範學堂(山東省濟南師範學校的前身)[11]。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濟南後,濟南師範被濟南市軍管會文教部派駐的軍管小組接收,並遷至經四路小緯六路附近復校[12]。濼源書院舊址先後被用作山東省農林廳、山東省輕工廳、山東省紡織工業廳和山東省統計局[5]駐地。經歷多年變遷後,濼源書院舊址已經無當年書院的痕跡[8],主要被商業開發為紅尚坊[13]。
復建
2014年12月29日,「山東濼源書院」在濟南市歷下區省府前街紅尚坊8號樓註冊成立,該註冊地在濼源書院舊址範圍[5]。2020年1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東省委員會常委孟鴻聲提交在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關於重建濼源書院——補續泉城濟南近世文脈的建議》,引起山東各界的關注和討論[14][5]。2020年8月,濟南市政府官網發佈《對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第12030842號提案的答覆》,稱將在濟南市圖書館設置濼源書院展示廳,並掛牌初步復建濼源書院[13]。2020年10月29日,濼源書院正式在濟南市圖書館地下一樓的濼源書院展廳復建開放,該展廳佔地約100平方米,展有包括古籍文獻330餘件(冊)在內的600餘種相關文獻[5]。
備註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