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多尼環形山(Posidonius)是月球正面位於金牛山脈下澄湖東南邊沿的一座古老撞擊坑,約形成於38-32億年前的晚雨海世[1],其名稱取自古希臘斯多葛哲學家、史學家、地理學家暨天文學家波希多尼(公元前135年-公元前51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波希多尼環形山是月球正面最大的隕石坑之一,東南與沙科納克環形山相接壤,北面毗鄰丹尼爾隕石坑及夢湖、而它的西側則綿延着斯米爾諾夫山脊[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31.88°N 29.99°E。直徑95.06公里[3],深約2.83公里,內部容積約8826公里3[4]。
波希多尼環形山環繞着一圈薄淺、模糊的坑壁,尤其是西側段。其最高壁峰與坑底落差近2000米,而坑底較周邊地形約低650米。它的北側坑壁已嚴重損毀,坑內已被緊隨撞擊之後噴發的玄武岩熔岩填塞。隨熔岩的升高,坑底表面略為隆起,並形成了一些山丘、皺脊和複雜的月溪。由於坑底被熔岩淹沒,因此,坑內沒有中央峰,從照片中可看到中心處呈半圓形地分佈着一些由斜長岩構成的高約300-800米不等的小山丘,可能為露出在熔岩之上的中央峰殘跡。在這些山丘的西南面坐落了直徑11公里的醒目衛星坑-"波希多尼 A",它的坑底偏東,可識辨出一座直徑更小的撞擊坑;而另一座直徑14公里的"波希多尼 B"則橫跨在它的東北壁上。
位於澄海附近的波希多尼環形山實質上是一道非常突出,與澄海邊沿平行的皺嶺,被稱為斯米爾諾夫山脊,山脊主峰坐落了一座直徑2公里的小隕坑,該隕坑被一片高反照率地層所包圍,成為月球上的一個輝點樣本,該山峰從前曾被定名為波希多尼伽瑪(γ)。
"波希多尼伽瑪"(Posidonius Gamma)最早是在1857年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月球製圖師約翰·弗里德里希·朱利葉斯·施密特觀察到,他也曾注意到了環林奈隕石坑周邊所發出的類似亮斑。
月溪
波希多尼環形山坑內分佈着一組以其名字命名的溝系—"波希多尼月溪"。在照片中可看到其中一條蜿蜒在它的坑底,沿西側和北側內壁伸展,綿延近130公里。普遍認為該溝系形成於湍流的高溫低粘度熔岩,是傾泄湍淌的熔岩流對更早期熔岩堆積層的侵蝕所致。
衛星環形山
按慣例,將在月球圖上靠近波希多尼環形山的小隕石坑中心點旁放置字母來對它們進行標記。
波希多尼 | 緯度 | 經度 | 直徑 |
---|---|---|---|
A | 31.7° N | 29.5° E | 11 公里 |
B | 33.1° N | 30.9° E | 14 公里 |
C | 31.1° N | 29.6° E | 2 公里 |
E | 30.5° N | 19.7° E | 3 公里 |
F | 32.8° N | 27.1° E | 6 公里 |
G | 34.8° N | 27.2° E | 5 公里 |
J | 33.8° N | 30.7° E | 22 公里 |
M | 34.3° N | 30.0° E | 10 公里 |
N | 29.7° N | 21.0° E | 6 公里 |
P | 33.6° N | 27.5° E | 15 公里 |
W | 31.6° N | 20.1° E | 3 公里 |
Y | 30.0° N | 24.9° E | 2 公里 |
Z | 30.7° N | 22.9° E | 6 公里 |
- 衛星坑"波希多尼 B"已被月球和行星觀測協會(ALPO)列入《帶有明亮射紋系統的撞擊坑列表》)[5]。
參考文獻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