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保羅(德語:Wolfgang Paul,1913年8月10日—1993年12月7日),德國物理學家,離子阱的開發人之一,198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生平
1939年在柏林工業大學獲得博士頭銜,1944年在哥廷根大學獲得大學任教資格,1944年至1952年在該校任教授,1952年赴波恩大學任教並擔任物理研究所主任,直至1981年。
1964年至1967年期間,他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物理學部門的主任。1970年至1973年任德國電子加速器(漢堡市)理事會主席。1979年被選為德國洪堡基金會的第三任主席,並任職10年。
沃爾夫岡·保羅是《哥廷根宣言》的簽署者之一。1955年4月12日,18位聯邦德國的原子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聯名發表《哥廷根宣言》,宣言的宗旨是警告使用氫彈的核戰爭將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敦促各國政府放棄以武力作為實現政治目的手段,表達了科學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影響
沃爾夫岡·保羅是粒子物理學領域的先驅,他的研究包括原子射線、分子射線、質譜、同位素分離、材料中的電子散射、放射生物學、放射量測定和醫學中的電子放射療法。1953年發明了四極質譜儀,又稱保羅質譜儀,用於質譜測量。
榮譽
沃爾夫岡·保羅和漢斯·德默爾特因開發離子阱(保羅阱),而與諾曼·拉姆齊分享198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沃爾夫岡·保羅是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波蘭波茲南大學(波茲南)、希臘塞薩洛尼基大學(塞薩洛尼基)和英國肯特大學(堪特伯雷)的榮譽博士,德國波恩大學的榮譽校務委員。他是1984年Pour le Mérite勳章的第二副總務,1985年和1992年的第一副總務。他還獲得了捷克布拉格科學學會的金質獎章、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狄拉克獎章和德國聯邦十字勳章,德國物理學會授予他「羅伯特-維夏德-波爾獎」(Robert-Wichard-Pohl-Preis)。
以沃爾夫岡·保羅的名字命名的有德國質譜學會的「沃爾夫岡·保羅學習獎」(Wolfgang Paul-Studienpreis),以及德國科學史上獎金額最高之一的,由德國洪堡基金會和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頒發的「沃爾夫岡·保羅獎」(Wolfgang Paul-Preis)。此外,波恩大學的一座大演講廳以他的名字命名,洪堡基金會在此每隔二到三年舉辦一次「沃爾夫岡·保羅演講會」(Wolfgang-Paul-Vorlesung),邀請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各做一次客座演講,持續一到兩天,由沃爾夫岡·保羅的遺產資助。
參考文獻
- 波恩大學:沃爾夫岡·保羅簡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諾貝爾獎:沃爾夫岡·保羅自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德國洪堡基金會:沃爾夫岡·保羅
- Paul W. (1990). "Electromagnetic Traps for Charged and Neutral Particle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62 (3): 531-540.
- Paul W., Steinwedel H. (1953). "Ein neues Massenspektrometer ohne Magnetfeld". Zeitschrift für Naturforschung A 8 (7): 448-450.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