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江南高等實業學堂是清朝末年在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開設的官辦高等實業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一月在江南格致書院的基礎上開辦,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設高等正科,是以培養技術和外語等實政人才為目的的綜合性新式學堂。民國二年(1913年)停辦,改辦為江蘇省立第一工業學校和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
中國甲午戰爭戰敗後,出現了「實業救國」的思潮。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2月1日,兩江總督張之洞向光緒帝上《創設江南儲材學堂摺》,奏請「就江寧省城創設儲材學堂一區」,獲光緒帝批准。張之洞在金陵同文館(建於1883年)的基礎上籌建江南儲材學堂,校址設在儀鳳門內三牌樓和會街。1897年6月建成,7月開學。高等班分交涉、農政、工藝、商務四類,學生名額120人。高等班之外另設專學英語、德語、法語的初等班,學生各40人,學畢升入高等班,這是中國早期分級學制的雛形。課程以外語、科學技術等西學為主,兼修中學。聘西學教習4名,交涉、農政高等班教習聘自法國、德國,工藝、商務高等班教習聘自英國。聘中學教習8名,先後有陳光宇、李瑞清、沈敦和、柳詒徵等人。學堂總辦先後由楊兆鋆、蒯光典、吳可園、黎經誥等人擔任。[1][2] 1898年光緒帝下詔維新變法後,兩江總督劉坤一十月奏請將儲材學堂改為江南高等學堂、按大學堂定章,這是南京近代高等教育的濫觴。不久變法失敗,守舊派揚言要盡撤各地學堂,慈禧太后派剛毅到江南查辦。次年,劉坤一不得已將江南高等學堂取消,改為江南格致書院,但「仍循學堂規制」,設法保全了學堂教育。[3][4][5]
庚子事變後,清政府大受震動,1901年重下興學詔,令將所有書院改設學堂,1904年又頒行《奏定學堂章程》,正式確定實業教育的地位。1904年,兩江總督魏光燾改格致書院為江南農工格致實業學堂,又先後更名農工礦實業學堂、農工礦商實業學堂,最終定名江南高等實業學堂,校址在三牌樓和會街。設農、工、商、礦4科,招生120名,分門肄業。[2][1][6]1907年開設高等正科。[7][8]1911年前後,農科獨立為江南高等農業學堂。辛亥革命後,江南高等實業學堂停辦。[9]
辛亥革命後,江南高等實業學堂改辦為工業學校。1912年,江蘇省教育廳委任童世亨籌建江蘇省立第一工業學校[10],1913年正月創設於江寧(現江蘇省南京市)[11],沿用復成橋原商校校舍。江蘇省立第一工業學校為甲種實業學校,設機械科和電機科,學制三年,另設高級中學(後改為高中工業科)和高中補習科(後改為高中工業預科)。[12]1913年,有教職員16人、學生80人,校長陳有。[13][14]1916年在校生174人,畢業生34人。[11]1923年學制變更時升格為南京工業專門學校,成為高等學校。
宣統三年(1911年)前後,江南高等實業學堂的農科獨立為江南高等農業學堂,又將原附屬於江南高等實業學堂的江南農商學校(即成立於1906年的江南蠶桑學堂,設於復成橋商務局內)併入。[15][16]1913年,江南高等農業學堂改辦為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設於三牌樓,當時有教職員22人、學生61人。此後過探先、陳嶸先後任校長。江蘇第一農業學校後改為南京農業學校。[13][14]
1927年,教育部在江蘇試行大學區制,將江蘇省內專科以上的公立學校合併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改名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其中南京工業專門學校和南京農業學校分別併入第四中山大學工學院和農學院。[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