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河漫灘(英語:bottomlands),又稱氾濫平原(floodplain)或洪泛平原,通常位於河流中下游,指由於河流堆積作用而形成的大片堆積體,是河流堆積地貌的一種。常在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在豐水季節又常被淹沒。河漫灘一旦形成,在河流不改道的情況下會因河水攜帶的物質不斷沉積而不斷擴大,直至河流改道或繼續向下侵蝕而被廢棄。河漫灘可分為堰堤型河漫灘、汊道型河漫灘、河曲型河漫灘等。其發育的最終結果常為形成寬廣的河漫灘平原[1]。同時亦有河漫灘地貌。
河漫灘的形成是河流堆積作用的結果。在這種堆積作用下,河床在凹岸受到侵蝕,凸岸發生堆積。受到堆積的一岸會形成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不斷擴大,河水流速減慢,就將懸浮的顆粒物質沉積下來。久而久之,堆積體露出水面,就形成了河漫灘[2]。河漫灘上部由洪水泛濫時沉積下來的細粒物質組成,下部由河床側向移動過程中沉積下來的粗粒物質組成。
而河漫灘的形成又細分為三個階段:
河漫灘類型的不同主要由河床類型的不同造成。主要分為3種:
隨着河曲不斷地橫向發展,凸岸部位形成一組弧形壟崗狀沙壩與弧形窪地相間的扇形體,稱為迂迴扇。組成迂迴扇的多條壟崗向河流下遊方向幅聚,向上游則逐漸幅散開來。故可以根據壟崗聚散分佈情況大體上可以恢復河床移動和河曲發展過程,在航空相片和遙感影像上據此可以判斷河流的流向。
作為一種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河漫灘平原通常比較廣闊,且土壤肥沃、取水方便,人們可以很方便的在此定居,許多大城市就建在河漫灘平原上。
但另一方面,由於河漫灘在洪水季節有被淹沒的可能,在這裏定居不一定十分安全。歷史上許多大洪水,如1931年江淮大水、1998年中國水災都與居民點所在河漫灘被淹沒有關[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