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源自中國的傳統書寫和繪畫工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毛筆,狹義是指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其有玉管[1]、翠管等雅稱,被列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現今也有一些科學毛筆。 而在漢字文化圈之外,相似的筆,一般定位屬畫筆。
1954年在長沙左公山15號戰國中期楚墓裏已有出土保存完好的毛筆。以木作桿,用竹管將毛套在木桿上,這就是原始的毛筆。
毛筆早在商朝就出現了,秦朝蒙恬以柘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蒙恬對毛筆的改進對於小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義,與大篆不同,小篆線條婉轉曲折,非硬物所能為,故應當是用毛筆書寫的。
據說戰國末年秦國將軍蒙恬在鎮守北方時,見匈奴以獸毛沾顏料繪圖,又同時前方戰況告急,才改篆刻竹簡由絲卷書寫軍情。聲名大噪,並由史官記於史冊內。故後世制筆業奉蒙恬為始祖。先秦時,毛筆有多種名稱,如「聿」、「不律」、「弗」等,後統稱為「筆」。
而毛筆之製造在秦代較為進步,功能也較完善。因為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的11號墓中,發現的陪葬物中有三枝以竹為桿,筆桿下端較粗,鏤空成毛腔,筆頭的底部藏於腔內,以麻絲裹着並塗漆在上面,帶有筆套、大小長度都與今日使用的毛筆極為相像。
《西京雜記》中紀述漢朝天子御用的毛筆鑲嵌寶石,用秋兔之毫製成[2]。唐代著名的毛筆有諸葛筆。宋代有成安道筆、程奕筆、屠希筆等。元祐元年(1086年),中書舍人錢勰出使高麗歸來,贈黃庭堅一猩猩毛筆。宋代紹聖三年(1096年),蘇軾在惠州以二十文錢購得兩支筆,但不好用,長嘆說:「嶺南無筆!」[3]
《齊民要術》卷第九 筆墨節記載毛筆的製作方法:
毛筆的分類方式主要有依尺寸分類,依筆毛的來源、硬軟、形狀分類,以及依筆管的材質分類等。
在依尺寸分類方面,可以把毛筆由小至大分為圭筆、小楷、中楷、大楷、聯筆、提筆、大筆、大斗筆等[4]。
傳統毛筆所採用的毛髮多是動物毛,例如胎毛、黃鼬毛(狼毫)、兔肩毛(紫毫)、鹿毛、鹿毫、雞毛、鴨毛、羊毛、豬毛、鼠毛、虎毛、狸毛[5]、猩猩毛[6]黃牛耳毫等,少數毛筆採用植物纖維來製作;近代則是多了人工塑膠毛可供選擇。
不同的毫毛,其彈性、吸水性、毛鋒聚攏性皆有差異。一般簡單的將毛筆分為「硬毫」(如狼毫)、「軟毫」(如羊毫),以及混用兩種毫毛以達到硬軟兼之效果的「兼毫」。毛筆筆鋒形狀也有所不同,圓形的為「圓毫」,尖銳的為「尖毫」。
有長鋒、中鋒、短鋒等。
胎毛筆是毛筆的一種,以出生嬰孩第一次剪下來的頭髮製成,不少父母都會為出生子女制筆以作紀念。
相傳古時一書生上京赴考,以胎毛筆為文,竟高中狀元,故又稱狀元筆。
胎毛筆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其中唐朝齊衛《送胎髮筆寄仁公詩》有此記載:「內為胎髮外秋毫,綠玉新裁管束牢」。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