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樹之果(英語:fruit of the poisonous tree,德語:Früchte des vergifteten Baumes)是一個法律學比喻,指透過非法手段的取得的證據。[1]該術語的邏輯是,如果證據的來源(樹)受到污染(違法),那麼任何從它獲得的證據(果實)也是被污染(違法)的,在訴訟審理的過程中將不能被採納[2],即使該證據足以扭轉裁判結果亦然。

例如,一位警察對住家進行違憲(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搜索,取得了一把車站儲物櫃的鑰匙,之後發現的犯罪證據亦來自該儲物櫃,那麼這個證據便很有可能因為毒樹果實理論而被排除。而對於來自證人的發現,其本身並不算是證據,因為在法庭上的證詞是經由獨立的訊問而來,毒性已經衰減。

毒樹果實理論源於1920年美國西爾沃索恩木材公司訴美國案英語Silverthorne Lumber Co. v. United States[3][4],在該案中,聯邦特勤人員用非法手段取得西爾沃索恩的稅冊,意圖證明西爾沃索恩確有逃稅之嫌。第一次被使用是在納爾多訴美國案英語Nardone v. United States[5]中,法官費利克斯·法蘭克福的意見[6]

毒樹果實理論可說是刑事訴訟法學上,關於衍生性證據是否具證據能力的重要判斷理論。毒樹果實理論為英美法學發展出的理論,歐陸法學汲取了理論精華,並將之稱為「證據排除法則的放射效力」。由於毒樹果實理論的發展,填補了證據排除法則(Exclusionary rule)在處理衍生證據上的不足之處。

核心內容

毒樹果實理論的核心內容在於:證據的非法來源為毒樹,基於該違法取得的證據再以合法手段間接取得的其他證據(第二次證據或衍生證據),則如同從毒樹長出來的毒果,亦不得食用(使用)。也就是第一違法取得,如串通的偽造證據,將會如害蟲,污染真實情況,基於此違法偵辦所取得的證據,可能觸犯偽證罪與公務瀆職罪。

例外

毒樹果實理論在四個主要的例外之下,有污點的證據是允許的,例如:

  1. 獨立來源(Independent source):該證據是在一個獨立、未受污染的來源的部分被發現的。
  2. 必然發現英語inevitable_discovery(Inevitable discovery):儘管來源受污染,但該證據的發現是為必然。
  3. 稀釋原則(Purged taint exception)[來源請求]:非法行動和被污染的證據之間的因果關係鏈過於遙遠。
  4. 善意例外英語Good-faith exception(Good-faith exception)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