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段永是西晉幽州刺史段匹磾的後裔,曾祖段愄在北魏擔任黃龍鎮鎮將,因此遷徙到高陸縣的河陽[3][4]。
段永從小有志向操守,被同鄉所稱讚。北魏正光末年,六鎮擾亂,段永攜帶老幼,前往中山郡避難。正光五年(524年),段永前往洛陽,以殿中將軍為起家官。孝昌三年(527年),段永加龍驤將軍,永安三年(530年),段永出任平東將軍、大都督,因為參與擁立魏孝莊帝,封倉泉縣開國男,食邑一百戶。同年,南梁進攻淮北地區,段永率領部隊前往策應,一月三捷[1]。普泰元年(531年))二月,青州人崔祖螭舉兵反叛,段永將他討伐平定,封沃陽縣開國伯,食邑五百戶,又進爵為侯[1]。永熙元年(532年),段永出任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5],魏孝武帝元修特意徵召段永出任閣內大都督[1]。當時有盜賊首領元伯生率領數百騎兵,西自崤山、潼關,東至鞏縣、洛邑,攻陷塢壁後展開屠殺,成為該地區的禍患。魏孝武帝派京畿大都督婁昭前往討伐,婁昭請求率領五千軍隊前往。段永進言說:「這個賊人沒有城池營寨,只靠着搶劫財物供給,安定時就如同螞蟻聚集,窘急時就作驚鳥飛散,攻取在於迅速,不在於人多。如果星馳電掣,出其不備,發動五百精銳騎兵,就可以將他們殲滅。如果徵集軍隊再去,他們必然遠遠逃竄,雖然有大隊人馬,也沒有用處。」魏孝武帝贊同段永的計策,於是命令段永代替婁昭,率領五百騎兵討伐。段永偵查到賊寇所在的地方,倍道兼進,將他們擊敗平定。朝廷讚賞段永的謀略,百姓對段永除掉禍害非常高興[6][7][1]。
永熙三年(534年),魏孝武帝西遷關中,段永當時來不及跟從。大統初年,段永和兄弟們密謀投奔西魏。段永與都督趙業等人殺死西中郎將慕容顯和,將首級送往西魏朝廷,段永因功別封昌平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出任使持節、都督、北徐州刺史。段永隨從宇文泰擒獲竇泰、收復弘農,參與沙苑之戰,都有戰功。河橋之戰,段永力戰先登,增加食邑八百戶,總計二千戶,進爵為沃陽縣開國公,出任南汾州諸軍事、南汾州刺史。大統十四年(548年),段永增加食邑三百戶,轉任大都督,同年升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大統十六年(550年),段永升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很快出任恆州諸軍事,恆州刺史。當時朝中的權貴很多是段部的人,他們拜見段永的時候,冠蓋塞滿道路,當時的人都認為段永很榮耀。段永又升任雲州刺史。魏恭帝元年(554年),段永獲賜姓爾綿氏,增加食邑一千戶,進爵為廣城郡開國公,很快出任文州諸軍事、文州刺史。武成二年(560年),周明帝宇文毓詔令段永出任都督瓜州諸軍事、瓜州刺史。保定二年(562年),段永回朝出任工部大夫,很快升任軍司馬。保定四年(564年),段永增加食邑三百戶,總計三千九百戶,同年出任使持節、大將軍、都督、治左八軍總管軍事[8][9][1]。
段永在朝廷內外歷任職務,所在之處都很有聲譽,他輕視錢財重視讀書人,朝野因此敬重他[9]。天和二年(567年),段永以本官兼領小司寇[10],不久出任左廂第三軍總管[11],率領軍隊出北路訓練,患上疾病。天和五年六月十六日(570年8月3日),段永在賀葛城去世,虛歲六十八。九月二十三日(570年11月6日),段永的棺木回到長安,周武帝宇文邕親自前往弔喪,詔令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賀拔軌監護喪事,又派遣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紇豆陵亮以冊書給段永追加封賜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同華宜敷丹五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諡號恭公。同年十一月五日(570年12月17日),段永葬於京城南高陽原高司里[1]。兒子段岌繼承爵位,官至儀同三司、兵部下大夫[12][13]。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譚秋含指出,《周書》記載段永「賜姓爾綿氏」,而庾信撰《爾綿永神道碑》亦言永「本姓段」,但又稱「舊胄還姓爾綿」,「還」字似乎暗示着爾綿可能為段永本姓[14]。
段永是一位佛教徒,曾修造爾綿寺[15]。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