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正韻》是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樂韶鳳、宋濂等11人奉詔編成的一部官方韻書,共16卷。宋濂作的序文中說,《洪武正韻》「壹以中原雅音為正」,即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韻》為準則。但從編輯人員的籍貫來看,絕大多數卻是來自浙江、安徽一帶。[1]
《洪武正韻》是在南宋《增修互注禮部韻略》(簡稱《增韻》)的基礎上重編[2]:25。《洪武正韻》刊行四年之後,明太祖又因書中「尚有未協叶者」而要求重修,因此《洪武正韻》有了兩個版本:洪武八年(1375年)的初編七十六韻本,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重修八十韻本[2]:2[a]。《正韻》和《增韻》、八十韻本和七十六韻本之間的差異,大概就是以中原雅音校正的記錄[2]:21,因此比較兩者就可以考察明初官話音系之特點。
音系
舒聲二十二韻母,每個韻母都可以配平、上、去三聲調。入聲十韻母,仍保留-p、-t、-k韻尾。
這樣共有22 x 3 + 10 = 76韻:
平聲:東·支·齊·魚·模·皆·灰·真·寒·刪·先·蕭·爻·歌·麻·遮·陽·庚·尤·侵·覃·鹽
上聲:董·紙·薺·語·姥·解·賄·軫·旱·產·銑·篠·巧·習·馬·者·養·梗·有·寢·感·琰
去聲:送·置·霽·禦·暮·泰·隊·震·翰·諫·霰·嘯·效·個·禡·蔗·漾·敬·宥·泌·勘·艷
入聲:屋·質·曷·轄·屑·藥·陌·緝·合·葉
四個聲調,平上去入。
影響
1455年,朝鮮將《洪武正韻》進行翻譯註解,出版了《洪武正韻譯訓》,高麗大學藏的金屬活字《洪武正韻譯訓》卷三至十六是韓國國寶417號。
註釋
參考文獻
參閲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