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歐洲神翼龍(學名:Europejara)是古神翼龍科翼龍的一個屬,來自早白堊世的西班牙。模式種兼唯一種是奧爾卡德斯歐洲神翼龍(Europejara olcadesorum)。[1]
2012年,模式種奧爾卡德斯歐洲神翼龍(Europejara olcadesorum)由羅曼·瓦洛(Romain Vullo)、傑蘇斯·馬魯甘-洛翁(Jesús Marugán-Lobón)、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安琪拉·布斯卡略尼(Angela Buscalioni)、伯納德·戈梅斯(Bernard Gomez)、蒙特塞拉特·德·拉·富恩特(Montserrat de la Fuente)和何塞·莫拉塔拉(José Moratalla)等人命名並描述。屬名組合歐洲及其近緣屬古神翼龍,指歐洲神翼龍是這片大陸上發現的首個古神翼龍科。種名指古代居住於化石發現地昆卡省的凱爾特伊比利亞人部落奧爾卡德斯。[1]
正模標本MCCM-LH 9413發現於卡利薩斯-德拉韋爾吉納組的拉斯霍亞斯地,時間為巴列姆階晚期。該標本由帶有下頜的部分顱骨組成,壓印於陰模和陽模上。還發現了舌骨材料。顱骨被縱向壓碎,下頜骨被橫向壓碎。標本由梅塞德斯·蘭德列斯·塞拉諾(Mercedes Llandres Serrano)進行清修,是卡斯蒂利亞科學博物館(Museo de las Ciencias de Castilla–La Mancha)收藏的一部分。[1]
歐洲神翼龍是個體型較小的物種,翼展估計為2米(6.6英尺)。頜骨無齒,下頜生有一向下突出的大型冠飾。[1]
描述者建立了三項自衍征或獨特衍生特徵。下頜冠飾向後彎曲。從前往後測量,冠飾頂部寬於底部。冠飾比頜骨後部寬四倍。還提出了其它兩個鑑別特徵:下頜骨內側較厚,形成凹出曲面;內側有一些較淺但界限分明的凹陷。[1]
由於顱骨已被壓碎,其主要代表右眼眶周圍區域材料的碎片僅顯現出少量細節。下頜骨保存長度為2厘米(0.79英寸),原長估計為255毫米(10.0英寸)。下頜前部融合形成下頜骨聯合。骨聯合上部輪廓凹陷,下側有一處大型嵴向下突出至少9厘米(3.5英寸)。該嵴背緣向下彎曲,由於損壞無法準確確定前緣曲率。該嵴與下顎的相對長度是所有已知翼龍中最長的。嵴的內部骨結構呈海綿狀。舌骨呈杆狀的第一對角鰓骨長135毫米(5.3英寸)、橫截面寬2毫米(0.079英寸)。[1]
歐洲神翼龍被歸入古神翼龍科。一項系統發育分析顯示其確切來說應屬古神翼龍亞科成員。除作為歐洲已知首個古神翼龍科外,它還是已知最古老的真正無齒的翼龍;已報道的更古老碎片代表其它通常無齒的演化支但均不含頜骨本身。[1]以下分支圖遵循歐洲神翼龍描述者之一克爾納及其同事2019年的系統發育分析。其中將歐洲神翼龍歸入古魔翼龍族作為其它三個屬:凱瓦神翼龍、古神翼龍及雷神翼龍的姐妹群。[2]
神龍翼龍超科 Azhdarchoidea |
| ||||||||||||||||||||||||||||||||||||||||||||||||||||||||||||||||||||||||
描述者遵循對古神翼龍科食性的早期觀點,猜測歐洲恐龍具有食果動物習性。由於該物種非常古老,故而表明了古神翼龍科在白堊紀陸地革命——即早白堊世生態系統中裸子植物為被子植物或開花植物取代,而新的食植動物類群進化以適應食物來源變化這一轉變——中的作用。在古神翼龍科的例子中,水果的進化與翼龍散播種子之間可能存在一個強化的互動循環。古神翼龍科的喙可能有參差不齊的邊緣,形成偽齒以更好地將果肉與種子分開,類似某些現存的巨嘴鳥。[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