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陽支江,又稱橫陽江南港,簡稱南港,是鰲江(橫陽江)最大支流,流域覆蓋溫州市西南的泰順縣、蒼南縣、龍港市,全長60.5千米,集雨面積336平方公里,被稱作「蒼南人民的母親河」。
名稱
橫陽支江幹流在泰順境內稱後水漈,入蒼南境內至橋墩水庫稱莒溪,以下稱橫陽支江;其下遊河道中自靈溪經渡龍至流石段俗稱渡龍江,流石以下至朱家站水閘俗稱鳳江。橫陽支江在古代被視作橫陽江(鰲江)幹流,後來改稱橫陽江南港,簡稱南港,被視作橫陽江支系的歷史要從近代才開始。橫陽江分南北港這種說法最早可見於明萬曆《溫州府志》,其所引用南宋縣令汪季良修築黃浦埭失敗後評論就用到了「南北二港」,民國《平陽縣誌》則稱南北二港交匯之後改稱鰲江,並且橫陽江也被用於指代南北港及下游合流後的鰲江段。由於民國建立後平陽縣設立南港鄉,南港作為地名容易與橫陽支江相混淆,因此1941年南港水利委員會改名為整理橫陽支江委員會,「橫陽支江」的名稱才首次出現。[1]
水系
橫陽支江幹流原長67.5千米,後經過多次人工改道之後縮短至60.5千米,橋墩水庫以上段31.5千米河道為上游,橋墩水庫至靈溪活動閘13.5千米河道為中游,靈溪以下至龍港朱家站水閘段15.5千米河道為下游。橫陽支江發源於溫州市泰順縣九峰尖南面山峰西北麓,九峰尖主峰海拔1237.1米,水源地則在路口(又稱灣頭)地方海拔947.5米,在入蒼南境後途徑龍潭、黃土嶺、田寮至莒溪鎮,向東南至至矴步頭與富垟溪匯合,然後折東北至碗窯,後經坑口、小後等地進入橋墩水庫。這一段可以統稱莒溪,莒溪山高峽陡,河谷下切,谷寬約200米、河床寬約100米,僅在莒溪鎮附近存在緩坡台地。注入的支流往往比降更大,以瀑布的形式注入莒溪,比較大的有黃土嶺水漈和碗窯瀑布。由於水勢較大、樹木稀少,河床仍在持續下切,在橋墩水庫建成之前,由於山溪性河道暴漲暴跌,峽谷水土不易保持,容易引發山洪災害。[2]
上遊河段比降較高,其中矴步頭以下段比較在5‰左右,中下游則相對緩和。中遊河段比降約在1‰左右,但河床從卵石逐漸替換成泥沙。下遊河道極為平緩,並且由於河道彎曲,過去洪澇多發。橋墩水庫以下段本來為感潮河段,朱家站水閘建成後鰲江潮水不再上溯。[3]宋朝時橋墩水庫壩址的玉沙古埠頭原本有「玉沙潮落客停舟」,當地本來有乘潮入港的河埠,但到了清代已經湮滅,河埠的驛站則是在修建橋墩水庫時拆除。由於橫陽支江受到海水入侵,沿岸土地鹽鹼化嚴重,因此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溫州知府楊簡提議在橫陽支江沿岸修建閘門,阻斷橫陽支江潮水入侵,將蕭江塘河(今靈溪塘河)變為內河,因此蕭江塘河取代橫陽支江成為下游主要航道。[1]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