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1855年[1]—1898年9月28日 處決),退之,易字叔嶠,又字鈍叔蟬隱四川綿竹縣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維新派人士。

Quick Facts 楊銳, 籍貫 ...
楊銳
大清軍機章京
籍貫四川綿竹縣
出生1855年?月?日
逝世1898年9月28日
配偶孫氏
親屬曾祖楊玉先、祖楊士達、父楊承煦,母徐氏、詹氏
出身
  • 光緒十一年乙酉科順天鄉試舉人
著作
Close

生平

楊銳肄業尊經書院。光緒八年壬午科優貢,朝考第一,試用知縣。張之洞督兩廣,楊銳跟隨赴粵。光緒十一年中式乙酉科順天鄉試第四十八名舉人[2],考取內閣中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經陳寶箴推薦,與譚嗣同林旭劉光第並加四品卿,充軍機章京,參新政。戊戌政變中,9月24日凌晨,在繩匠胡同寓所被捕,與譚嗣同等(總稱戊戌六君子)同時被殺害。臨刑前,楊銳多次質問自己的罪名,被監斬官剛毅拒絕。就刑時,血噴涌丈余[3]。楊銳就刑後,縫合屍體費銀七百五十兩[4],由四川同鄉李徵庸出資。靈柩寄居清字庵(又稱清慈寺),前來祭奠者多人[5]。被禍之際,張之洞曾致電李鴻章欲救之,終因大臣憚禍未果。

楊銳生前評論康有為:言論詭而激,不速去,且釀禍。楊銳一向討厭康有為,想不到以康黨連坐死。死後13年,其子繳呈光緒手詔,證明康有為的<衣帶詔>全是偽造[6]

家庭

說經堂楊氏[7][8]

  • 曾祖楊玉先,由江西南昌府南昌縣始遷綿竹世居城內小西街。
  • 祖楊士達,字竹虛,任山東陽穀縣縣丞,署曹縣惠民縣縣丞;祖母胡氏,旌表節孝。
  • 父楊承煦,字春林,監生,曾在小西街開過「春林堂」藥鋪,敕封修職郎,晉封奉政大夫,誥封資政大夫,生子四;母徐氏、詹氏。
  • 兄楊聰,字聽彝,同治甲子科優貢朝考第二名,同治丁卯本省鄉試舉人,覺羅官學教習,以朝考敎職,厯任鄷都、隆昌縣敎諭。終於酉陽州學正[9];妻羅氏,綿竹南里人,恩貢羅秋濤之女。
  • 兄楊袞,字補之,官名希喆,府厯;妻杜氏,父杜李仙與楊家為街鄰,曾任湖北州判。
  • 弟楊悅,字肖巗,附生,軍功保舉巡檢分發廣東,署南海縣巡檢,湖北天門縣知縣,歷官候補道。楊銳遇難後即辭官回成都,寓成都五福街九思巷。妻周氏,妾劉氏。子慶陶,女靈筠。慶陶早故,悅妻撫伯兄楊聰子慶翔為嗣(慶翔一子頂兩房)。尚有二女適德陽黃姓李姓。
  • 妻孫氏,出綿陽名門,戊戌銳遇害,氏悲憤成疾,後銳九年死去。
  • 子楊慶昶,字思永,一字勖莊,光緒二十三年丁酉科拔貢,朝考二等授國子監學正,戊戌後數年,京師故舊來信邀慶昶出仕,時李徵庸由京官調任成都商務局總辦,慶昶馳書接洽輪船,李覆信中說:「願君為王裒勿為嵇紹」,昶得書後,遂決定終身不再出任。民國元年九月卒於成都寓所;媳蕭氏,蕭邦程孫女,江蘇揚州府經歷署瓜州司巡檢蕭鳳臺號翰臣女;妾謝氏,均無出。民國五年蕭氏下鄉遇害。民國七年謝氏撫銳長女適彰明蘇氏之子為嗣,蘇氏子名承法,行八,更名楊偉孫,別字子英。娶姨母之女德陽黃氏,後又續娶綿竹孝泉黃氏兆蘭,生子楊洪德,現在江油三合鄉。民國廿七年子英故,洪德遂投彰明外祖蘇家。洪德為銳之曾孫。
  • 長女楊夢蘭,適彰明河西鄉蘇繼祖為妻,1924年去世,蘇繼祖親書墓門一聯日「父同六君子黨難,夫踵八大家齊名」。蘇繼祖之父蘇文炳,咸豐六年丙辰科進土,曾任甘肅武威縣知縣。大女婿蘇繼祖字季培。撥貢(?),曾任甘肅敦煌教諭,繼入張之洞幕司文案,後委為湖北樊口稅捐稀查委員,銳遇難後即回家,後又遊學日本,宣統末歸里,民初就四川高等審判廳書記官。晚年息影家園,慕李白為人,因好道故。自號「鑿空道人」,著有《鑿空詩文集》、1918年在成都又木刻《鑿空詩稿》,崔映棠作序,「德一社」刊行,1931年寫成《清廷戊戌朝變記》問世,為戊戌變法重要史料。1933年臘月病故,終年六十八歲。長承法大排行居八,即撫與楊慶昶為子的楊子英。
  • 次女貞女楊慶翺,字緋雲,許安縣呂氏子嘉謨為妻,未成婚謨病故,誓不他適,過門守貞,撫倒承桃。因銳祠未建,慶昶又卒,氏奮力建父祠,出資買小西街杜氏西園基地,規模宏闊,鄉人重之,題「金陀銀瓶」四字於匾上,懸在祠中,表彰慶翺[10][11]
  • 三女適德陽黃姓,生子三人。
  • 侄楊慶翔,號雁南,成都高等師範學堂畢業,先後任教於成都建國中學,綿竹中學、綿竹立志中學等校史地教員,1954年後病故
  • 侄楊慶曾,字沂卿,補用鹽大使
  • 侄楊慶陶,候銓知縣,字皋臣,以知縣遊學日本,回國後即故,年二十四。著有《清醒閣詩集》,時人顧印愚,梁鼎芬皆稱譽之。後人又將其詩文與其妹夫廩生蕭純忠之遺作合刊,名《蕭楊詩文合刊》。銳弟子邑舉人黃尚毅有序。慶陶妻周氏,名安貞(即楊安貞)湖北人,無出。慶陶死後撫德陽黃姓親戚子為子。周氏(楊安貞)捐田六十餘畝,作楊銳祠中圖書館設備及國學研究會獎金
  • 侄女楊悅女靈筠,為廩生蕭純忠妻(純忠號一誠,是黃尚毅妻弟)。純忠早逝,靈筠守節,撫子讀書、對丈夫學業常加激勵,有詩名「苦熱行」,結句雲:「但願身入廣寒宮,寂寂清宵伴明月」,邑名土金子光極稱道之。

著述

傳世的主要著述有[12]

  • 《楊叔嶠集》三卷,內《文集》一卷、《詩集》二卷,沈宗元校,民國三年成都昌福公司鉛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
  • 《說經堂詩草》一卷,清末刻本,首都圖書館藏。
  • 《犀峰氏著稿》一卷,鈔本,雲南省圖書館藏。

紀念

楊銳墓

楊銳於1898年9月28日殉難後,其靈柩由鄉人黃尚毅和其子楊慶昶於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五日(1898年10月10日)護送出京,運回四川綿竹南門外南軒祠(今綿竹南軒中學校)側安葬。其兄楊聰的靈柩也於1902年12月7日葬於楊銳墓旁。1958年農業深耕時將二墓封土鏟平,幸得楊聰墓誌碑一件被縣文化館徵集(現存綿竹文管所)。該墓誌詳細表明楊銳下葬的地點,時間及和楊聰墓的距離,1980年代初綿竹南軒中學又在該墓地修建學生操場,因之在原址恢復墓葬已不可能的情況下,綿竹縣政府於1995年將楊銳墓遷葬城南郊劍南湖風景區,徵地一畝,四周建有圍牆。題書碑文:「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楊銳之墓」,墓旁豎有保護標誌碑和楊銳生平簡介碑各一幢。現為德陽市文物保護單位。[13]

楊先生祠

楊先生祠舊址在綿竹縣城內小西街(今縣中醫院所在地)其故居,為紀念楊銳而建,祠落成於民國五年(1916年),坐西向東,面積約2600平方米,內有「紫微山館」、「說經堂」、「楊銳紀念館」、「崇經壁」、「聚書樓」、「愛蓮水榭」等建築。祠內名人楹聯甚多,堂中有民國四年(1915年)袁大總統題匾「成仁取義」一件。由於文革等原因,致使楊銳故居被折毀,建為中醫院。[14]

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無恨,君亦何尤,當效正學先生,啟口問成王安在
漢室黨錮、晉代清譚,振古如斯,於今為烈,恰似子胥相國,懸睛看越寇飛來。
— 康有為, 楊先生祠聯
千秋盛業,百日維新,公自大名垂宇宙
法澤長存,音容宛在,我來含淚吊英賢。
— 賴心輝, 楊先生祠聯
丹心報國死何辭,恨未血濺帝衣,明臣非罪
青史垂名期不朽,果能書忠董筆,做鬼亦雄。
— 王闓運撰,熊克武送, 楊先生祠聯
入耳子規啼,試論日下年光,弔古幾更春草碧
還家丁令返,重看巴西山色,迎神初奠荔枝紅。
— 徐世昌撰, 楊先生祠聯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