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鑒堂(1898年8月25日—1937年9月28日),字鏡齋,直隸省蠡縣人[1](今河北省蠡縣人),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第69師第203旅少將旅長。1937年9月28日,在平型關戰役中頭部中彈陣亡,成為平型關戰役中陣亡的最高將士。
生平
1917年,梁鑒堂入讀北京清河陸軍預備學校。1920年前往日本,就讀於日本士官學校第十三期炮兵科,1922年畢業後加入直系第十五混成旅。[2]1924年10月,北京政變後加入西北軍第三軍少校參謀後晉升上校炮兵團長。第三軍在北伐戰爭與直奉聯軍作戰時失利,梁鑒堂率部退駐綏遠。1926年4月,閻錫山將第三軍改編隸屬於晉綏軍。1929年夏,梁鑒堂晉升為晉綏第二保安縱隊第六旅旅長。[3]中原大戰閻錫山失敗,後張學良於1931年12月11日重新整編晉綏軍,梁鑒堂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第69師第203旅旅長,1935年晉升少將。[4]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攻入中國,進展神速。9月中旬,察哈爾派遣兵團攻佔山西大同後,主力沿同蒲鐵路(大同至風陵渡)南下,攻向雁門關。第五師團在佔領蔚縣、廣靈、淶源之後亦前往雁門關,準備與察哈爾派遣兵團匯合進攻平型關,向太原推進。[5]平型關古稱瓶形寨,周圍地形如瓶,在山西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相交界的平型嶺下,位於雁門關之東。明朝時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6]太原會戰時,時任抗日戰爭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指揮部隊退至內長城的平型關、雁門關、神池一線防守日軍。梁鑒堂奉命率部駐守茹越口,茹越口位於繁峙縣以北,雁門關和平型關的結合處,位置險要。第203旅下轄三個團:第405團,團長趙陸大;第427團,團長和春澍;第406團,團長溫冬生。進攻茹越口的日軍為原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改編的「蒙疆兵團」第15獨立混成旅團。9月27日,日軍第15獨立混成旅團向第203旅427團堅守的茹越口發起進攻,未成。當晚梁鑒堂命405團率一營夜襲日軍,未果。[7]28日晨,日軍集結3000餘人與上騎兵一部配合30餘門大炮和9架飛機猛攻茹越口,戰至下午1時427團陣地失守,茹越口終被突破。[8]梁鑒堂親率旅部參謀、副官、隨從赴前線鼓舞士氣。梁鑒堂登上茹越口東側一個山頭時,被日軍以重機槍射中頭部頸部三彈,犧牲殉國。梁鑒堂成為平型關戰役中犧牲的最高將士。[9]梁鑒堂戰死後,平型關守軍退路被切斷,於10月1日被迫放棄陣地撤離。[10]
紀念
1948年,梁鑒堂被列入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局編印的《抗戰軍人忠烈錄》(第一輯),書中附有遺像及簡單介紹。[11]
2014年9月1日,梁鑒堂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12]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