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07位。

姓氏
百家姓》第307位
38:
39:
40:

郡望  黎陽郡

分佈

桑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桑姓出自嬴姓。春秋時候,秦國有個貴族叫作公孫枝,字子桑。他的後代以他的字作為姓氏,稱為桑氏,世代相傳,形成里今天的桑姓。

關於桑姓的起源還有一個說法。遠古時候有個地名叫作窮桑(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北),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他就建都於窮桑,並以地名為姓氏,稱為窮桑氏。後來,少昊的後代將姓氏簡化為一個桑字,成了桑氏。

桑氏的望族居住在河南(今天的河南省洛陽東北)、黎陽(今天的河南省境內)。今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鄉的東皋村、大辛莊、小辛莊、桑家莊以及桃源村等約有萬餘桑姓人;在安徽明光市(隸屬於滁州市的一個縣級市)也有上萬桑姓人,在明光市還有一個叫桑大郢的地方,居住了數千桑姓人;山東省肥城市桃源鎮屯頭村也有數千桑姓人。山東各地的桑姓人均源於寧陽縣鶴山鄉的東皋村,該村(原名桑家海子)有桑姓人家廟及家譜,家譜中講該桑姓人明初遷徙於山西洪洞縣。在今河北高碑店市閻家務村有桑氏一族,約400人,據稱祖上來自山東境內。今山東省萊蕪市黃莊鎮有金水河,東王家莊,南北通香峪,台子村,茄子峪村,桑家莊等村約有數千桑姓人。在古代,桑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河南。

郡望

源流一
源於神農氏,出自炎帝之妻桑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神農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其後有桑姓。」 相傳,神農氏娶了桑氏之女(桑水氏即聽訞)作為自己的妻子,他們的後代中即有人以桑為姓氏,稱桑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己姓,出自窮桑氏(金天氏)少昊的後代,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譜》、《萬姓統譜》等記載:「黃帝裔孫少昊窮桑氏之子孫以桑為氏。」 窮桑氏,即少昊,己姓,名摯,字青陽,號金天氏,是遠古時期東夷族的部落聯盟首領,後人為了有別於太昊氏,故稱其為少昊、或少暭。因其在窮桑登上了帝位並都於窮桑,故又稱窮桑氏。在少昊的後裔子孫中,又一部分族人以地名稱號作為姓氏,稱為窮桑氏,後來省文簡化為單姓桑氏、窮氏。 桑氏族人大多尊少昊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公族公孫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根據《姓苑》記載:「秦公孫枝,字子桑,其孫以王父字為氏。」春秋時期秦國公族有叫公孫枝,在秦穆公執政時期擔任秦國的大夫,他的最著名的貢獻,就是向秦穆公薦舉了原虞國的大夫虞奚。在公孫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子桑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桑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桑氏正宗。

源流四
源於姒姓,出自戰國時期古桑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考》記載,春秋時期有個古桑國,亦稱桑乾國(今山東陵縣),是依附於魯國的一個小諸侯國,國君為大禹的後裔子孫,史書甚少記載。在戰國後期的周郝王十年(前305年),桑君起而反抗秦國統治,因此被秦昭襄王破國,桑君被誅。在桑國滅亡後,其王族子孫以及國人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桑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桑果爾氏,亦稱索羅噶爾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olong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桑果爾氏多冠漢姓為桑氏、索氏、羅氏、爾氏等。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部,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世居黑龍江兩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桑氏、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等。
⑵.滿族夸爾達氏,亦稱夸爾那氏、夸哈那氏,滿語為Kuwarda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所冠漢姓即為桑氏。
⑶.滿族薩瑪爾吉氏,亦稱薩馬爾基氏,滿語為Samargi Hala,世居虎爾哈布爾哈村(今黑龍江牡丹江流域)、索倫(今黑龍江嫩江市以西廣大地區)、松花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桑氏。
⑷.滿族塞楞吉氏,亦稱薩基氏,滿語為Sailgi Hala,世居塞楞吉石赫寨(今黑龍江下游右岸),所冠漢姓即為桑氏。
⑸.滿族商佳氏,亦稱尚佳氏,滿語為Sa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海西女真,世居鄂和(今內蒙古莫力達瓦旗額爾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桑氏、商氏等。

源流七
源於彝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彝族桑氏,源出古老的食桑氏部落,就是在史籍《山海經·海經·大荒南經》中記載的「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黃蛇,名曰蜮人。」「蜮」,就是傳說中的「含沙射影」,「蜮人」,就是指「南蠻彝」;而「桑姓」在史籍《御覽·南蠻六》中註釋為「食桑」,實際上就是古代彝族的先民之一,統稱食桑氏,早年分佈在蜮山(今湖北宜都宋山)。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該部落頭人流改為漢姓桑氏,其後裔子孫及其部分族人隨稱桑氏,世代相傳至今。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濬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宋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宋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 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濬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濬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復名濬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曆4月,降州為縣,始稱濬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濬縣屬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濬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濬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濬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濬縣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濬縣民主政府改為濬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濬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濬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濬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安陽專區改為安陽地區。1983年 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濬縣屬安陽市。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濬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濬縣轄十鄉一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和城關鎮。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覆,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將濬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末,濬縣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堂號

族譜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百家姓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桑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擴展網站

桑氏門戶網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