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琳琳(1933年1月3日—2015年2月27日),女,浙江慈谿人,中國物理化學家、結構化學家,中國石油催化界元老。北京大學教授。
生平
1933年1月3日,出生於浙江省慈谿縣慈城鎮(今屬寧波市江北區)[1][2]。抗日戰爭爆發後,隨父親遷居上海,在上海上學。1950年,考入燕京大學,在化學系學習。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燕京大學化學系併入北京大學。1952年,轉入北大化學系就讀。1953年,北大化學系畢業。[1]
畢業後,留校任教。1953年至1960年,任北大化學系助教。1979,晉升北大化學系副教授。1985年,晉升北大化學系教授。1986年,成為北大化學系博士生導師。[1]
1986年至1994年間,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二屆,第二十三屆理事會理事。1994年及之後,當選中國晶體學會第一屆、第二屆理事會理事。[1]
2015年2月27日1時40分在北京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2歲。
家庭
丈夫丁石孫是中國數學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4]。
學術研究
桂琳琳是中國著名女物理化學家。20世紀50年代,在北大化學系從事結晶化學的教學研究,師從唐有祺。1956年,在唐的指導下,發表論文「論無水亞硫酸鈉的晶體結構」,是中國建國早期發表結晶化學代表論文之一。[1]
1963 年,中國國家科委(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委託桂琳琳作為主要籌備組成員之一,在北大負責籌建北京大學物質結構研究基地,1966年,基本建成。1966年春,中國國家科委下達「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研究課題,桂琳琳為主要項目負責人。[1]
20世紀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發起石油催化研究,桂琳琳作為北大主要負責人之一研究多相催化劑。20世紀80年代,曾提出用混膠法製備二氧化鈦改性的三氧化二鋁載體,並與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合作研製開發新型加氫精制催化劑,獲得產業成功。[1]
1992年,受中國國家科委聘請,出任「功能體系分子工程學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1]
榮譽
- 20世紀70年代末,獲得中國石油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世紀80年代初,獲得中國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5]
- 20世紀80年代中,獲得中國石油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代表著作
主要代表著作有[5]:
- 《X射線與紫外光電子能譜》(譯著)
- 《科學新領域—— 今後五年展望》(譯著)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