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背林鴝(學名:Tarsiger johnstoniae)為鶲科林鴝屬的鳥類,別名阿里山鴝,是台灣的特有物種。分佈於台灣本島,一般生活於山區海拔2200-3500米間的林下底叢中,常出現於林邊小徑的路上或灌木的頂枝上,罕見於開曠的地區。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玉山。[2]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評估為無危物種。
分類
本種於1906年由威廉·羅伯特·奧格爾維-格蘭特描述為Ianthia johnstoniae,標本由沃爾特·古德費洛在玉山(Morrison山)採集。[3] 這個物種也曾被歸類於歌鴝屬(Luscinia)。[4] 該物種的命名是為紀念瑪麗安·A·瓊斯頓,她是一位著名的鳥類養殖家,古德費洛曾將一隻紅喉綠鸚鵡的標本送給她。[5]
描述
栗背林鴝大約有12 cm(4.7英寸)長。雄鳥和雌鳥外觀不同。雄鳥的頭部呈板岩黑色,具白色的眉紋。紅褐色的上胸、背部和肩羽形成領圈。背部為煤黑色,翅膀為黑色和棕黑色,尾巴為黑色。下胸呈黃褐色,腹部從灰白色到黃橄欖色不等。喙和腳為黑色。雌鳥的眉紋不明顯,上半身主要是暗橄欖棕色,翅膀和尾巴為深棕色。下半身顏色多變,喉部和胸部為暖棕色,但有時喉部呈黑色,胸部可以是淡黃色或黃橄欖色。幼鳥與雌鳥的區別在於其淡黃褐色的斑紋和斑點。[4]
分佈與棲地
栗背林鴝為台灣特有種,棲息於高山和亞高山森林中,通常棲息於海拔2,000—2,800米(6,600—9,200英尺),有時甚至高於林木線。冬季會遷移至較低海拔的地區。牠生活於有灌木和竹子的針葉林下層植被中,也可見於公園和道路旁。[4]
行為
栗背林鴝常成對或單獨出現。牠會從棲處出擊捕捉昆蟲,並在地面或低矮植物中搜尋無脊椎動物。[4] 其叫聲包括帶有pi音的tuc音符、低沉的grruit音,以及管狀和刺耳的混合音。[6] 牠會從棲處鳴唱,每一組短句由兩到三個高音的嘶嘶音構成。繁殖季節為三月至八月,每年有兩窩。領域由雄鳥和雌鳥共同防衛。雌鳥築杯狀巢,以植物材料製成,並產下兩到三枚卵。栗背林鴝有時會與白眉林鴝的亞種formosanus雜交。[4]
狀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