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利連尼龍(屬名:Pellegrinisaurus,意為「來自佩樂格尼湖的蜥蜴」)是一屬泰坦巨龍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正模標本發現於艾倫組。[1]
發現及命名
正模標本MPCA 1500於1975年由羅伯托·阿貝爾和他的助理海梅·鮑威爾所發現,出土於阿根廷佩樂格尼湖化石點的艾倫組下部層位,年代可追溯至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至早馬斯特里赫特階。標本是一個部分骨骼,包括一個不完整的右股骨、26節尾椎和4節胸椎。起初被歸類至沉重龍屬,但隨後這個理論即被遺棄,因為MPCA 1500並未與沉重龍正模標本共享相同的衍化特徵。標本直到1996年才由利安納度·薩爾加多正式敘述。模式種是鮑氏柏利連尼龍(Pellegrinisaurus powelli),屬名取自發現地的佩樂格尼湖,種名紀念海梅·鮑威爾。
敘述
雖然化石不完整,柏利連尼龍被認為是種相對大型的泰坦巨龍類,估計體長約20至25公尺。
鑑定柏利連尼龍的自衍徵包含:
柏利連尼龍與其他泰坦巨龍類的不同之處在於:水平加長、垂直凹陷的中後段及後段尾椎神經棘;薩爾加多解釋這種情況是神經棘與隨後的脊椎關節突之間的額外關節,從而減低尾部活動力。[1]
右股骨部分保存下來。以非常平坦的第四轉子造成橫向壓縮。側視可見明顯的突起,類似丘布特龍、腕龍和其他泰坦巨龍類。[1]
分類
最初薩爾加多根據脊椎構造將柏利連尼龍分類成薩爾塔龍亞科可能的姊妹群。[1]後來在薩拉姆等人(2017)敘述曼蘇拉龍的研究中發表了一個完整的泰坦巨龍類系統發生學分析,其中柏利連尼龍被認為屬於岩盔龍類的後凹尾龍亞科。[2]
後凹尾龍亞科 Opisthocoelicaudiinae |
| ||||||||||||||||||||||||||||||||||||||||||||||||||||||||||||||||||||||||||||||||||||
古生態學
柏利連尼龍被挖掘自艾倫組,可能與其他泰坦巨龍類(例如風神龍和洛卡龍)共享棲地。[3]薩爾加多表示,同時期的鴨嘴龍科、風神龍棲息於沿海低地,而其他較大型的泰坦巨龍類(如柏利連尼龍)和獸腳類則棲息於內陸環境。[1]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