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盎格利亞王國(英語:Kingdom of East Anglia;古英語:Ēastengla Rīċe;拉丁語:Regnum Orientalium Anglorum)是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盎格魯王國,範圍包括現代英格蘭的諾福克郡和薩福克郡,以及沿海沼澤地帶(英語:The Fens)的東部。隨着民族大遷徙,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定居後約於6世紀建立東盎格利亞王國。在第7和第8世紀由烏芬加王朝統治,但在794年臣服於麥西亞王國的霸權下,並在869年被丹人征服成為丹人法區。918年被威塞克斯國王長者愛德華征服後併入英格蘭王國。
歷史
東盎格利亞王國大約建於6世紀上半葉,根據傳說威哈被記錄為第一位東盎格利亞國王,其後是烏法。[1]
一直到749年,東盎格利亞都是由烏芬加王朝統治,以半史實的烏法王命名。7世紀初,東盎格利亞王國在雷德瓦爾德國王的統治下成為一個強大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雷德瓦爾德是第一位受洗為基督徒的東盎格利亞國王,許多學者認為雷德瓦爾德就是埋葬(或被紀念)在伍德布里奇附近薩頓胡船墓內的人。雷德瓦爾德約在624年去世,在之後的幾十年間,東安格利亞王國逐漸臣服在麥西亞王國的霸權之下。雷德瓦爾德之後的幾位繼承人都在戰鬥中陣亡,例如西格伯特。西格伯特在位時,透過主教勃艮第的費利克斯的指導,基督教穩固在王國內傳播。
794年,埃塞爾伯特二世被麥西亞國王奧法下令處決。東盎格利亞失去獨立直到825年,期間僅在796年於埃德瓦爾德的領導下短暫恢復獨立。然而恢復獨立的東盎格利亞命運多舛。869年,維京人擊敗東盎格利亞人征服了整個王國,國王殉道者埃德蒙被殺。879年後,維京人在東盎格利亞建立永久定居地。903年,威塞克斯國王長者愛德華的堂弟埃塞爾沃德為了爭奪王位,誘使東盎格利亞的丹人發動戰爭。到917年,丹人接連失利後,東安格利亞臣服於愛德華並被併入英格蘭王國。1016年丹麥國王克努特征服英格蘭後,他在東盎格利亞王國的原址上建立東盎格利亞伯國,但於1066年諾曼征服後重新統一為英格蘭王國。
盎格魯撒克遜人在東盎格利亞定居的時間比其他地區更早,有可能是在5世紀初便已定居[2]。東盎格利亞王國起源於盎格魯人建立在古代愛西尼部落與古羅馬城社文塔伊森諾龍(近今凱斯托聖埃德蒙)周邊領土上的政治聯盟[3]。
東盎格利亞地區在4世紀時人口大幅縮減。根據研究:「至少在這個地區,或是英格蘭東部更廣泛的土地,在4世紀後期似乎已經荒蕪,可能包含整個小城鎮與村落的消失。這不單純只是聚落本地的位置、規模、特徵的改變,而是實實在在的被遺棄。」[4]
根據比德的說法,東盎格利亞人(以及中盎格利亞人、麥西亞人和諾森布里亞人)是盎格恩(於今天德國北部)當地人的後裔[os 1]。東盎格利亞在大約704-713年首次被提到[eek 1]。雖然考古學和語言學證據表明該地區曾有大規模的日耳曼語族移民和定居,但是否所有移民都是盎格魯人一直受到質疑。[5][6][7]
中世紀晚期的歷史學家將東盎格利亞王國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七大王國之一,這是由杭廷頓的亨利在12世紀所訂。一些現代歷史學家認為盎格魯撒克遜的政治局勢實際上更加複雜,並質疑七大王國是否曾同時存在。[eek 2]
東盎格魯王國最初由信仰盎格魯異教的烏芬加王朝統治,烏芬加顯然是以早期國王烏法的名字命名的,但他的名字也可能是從王朝的名字衍生而來,意思是「狼的後裔」[3]。關於王國早期歷史及其統治者的最重要的史料來自比德的《英吉利教會史》,但他幾乎沒有提供東盎格利亞國王的年表或他們在位時間的資料[kease 1]。關於最早期的國王或王國的組成方式沒有留下任何資料,不過可以推測王國的權力中心位在薩福克東部的斯內普和薩頓胡船墓密集地。「北方民族」(諾福克)和「南方民族」(薩福克)可能在第一批東盎格魯國王到來之前就已經存在[kease 2]。
烏芬加王朝最具影響力的國王是雷德瓦爾德,《英吉利教會史》記載他是烏法之孫,泰提爾之子[3]。在7世紀初雷德瓦爾德在位時,東盎格利亞曾短暫成為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最強大的王國之一,比德稱之為亨伯河以南諸國的霸主[eek 3]。616年,東盎格利亞在艾德爾河戰役擊敗並殺死諾森布里亞國王埃塞爾弗里斯,並扶植埃德溫為王,足以顯示其強大[eek 4]。雷德瓦爾德可能就是薩頓胡豪華船墓所紀念之人[eek 5]。
根據研究,薩頓胡船墓1號塚中發現一些文物和在瑞典文德爾時期出土的文物高度相似。過去曾有學者認為這代表烏芬加王朝是瑞典東部王室的後裔,不過現今認為這些瑞典出土的文物是在英格蘭製造,而且烏芬加王朝不太可能來自瑞典[kease 3]。
盎格魯撒克遜於7世紀逐漸基督教化。東盎格利亞沒有留下任何以盎格魯撒克遜神祇命名的聚落可以證明其基督教化的全面性。[rga 1]
604年,雷德瓦爾德成為第一位受洗的東盎格利亞國王。他供奉一個基督教祭壇,但同時也繼續崇拜異教神[kease 4]。自616年起到624年雷達瓦爾德去世間,肯特和埃塞克斯國王短暫重新信仰異教,東盎格利亞國王是唯一信仰基督教的盎格魯撒克遜國王。雷德瓦爾德去世後,他的兒子厄爾普瓦爾德繼位,不久後就在埃德溫的影響下皈依基督教[3],但基督教不被東盎格利亞人接受,而厄爾普瓦爾德也死於異教徒里奇伯特手中。叛教三年後,隨着厄爾普瓦爾德的弟弟(或義弟)西格伯特流亡法蘭克王國期間接受洗禮,基督教重佔上風[eek 6]。西格伯特在頓莫克(可能是今鄧里奇)為勃艮第的費利克斯建立第一個東盎格利亞主教區[os 2]。西格伯特後來隱退到修道院,並支持他的兄弟埃格里克繼位[os 3]。
東盎格利亞王國在雷德瓦爾德領導下的輝煌時代,卻很快被麥西亞國王彭達的崛起所掩蓋。從7世紀中葉一直到9世紀初,麥西亞王國的勢力不斷擴大,從亨伯河到泰晤士河的廣大領地,包括東盎格利亞和更東南方的地區,都受制於麥西亞王國的霸權之下[mercia 1]。
640年代初,彭達擊敗埃格里克和西格伯特[kease 4],後者死後被尊為聖人[8]。埃格里克的繼任者恩那和他的兒子朱爾敏於654年的博坎普戰役(Battle of Bulcamp)中陣亡[os 4],結果東盎格利亞成為麥西亞王國的附庸國[kease 5]。655年,東盎格利亞國王的埃塞爾赫爾加入彭達對抗諾森布里亞國王奧斯威,結果麥西亞王國在溫韋德戰役中大敗,彭達和埃塞爾赫爾雙雙陣亡[eek 7]。
烏芬加王朝的末代國王是埃爾夫瓦爾德,他於749年去世[rga 2]。在7世紀末到8世紀末間,東盎格利亞繼續存在於麥西亞霸權的陰影下。終於到794年,麥西亞國王奧法處決了東盎格利亞國王埃塞爾伯特,將王國納入自己的控制下[mercia 2]。796年奧法去世後,埃德瓦爾德領導東盎格利亞人重新獨立,但短暫的復興被新任麥西亞國王肯沃夫鎮壓[mercia 3]。
825年,由埃塞爾斯坦領導的叛亂使東盎格利亞脫離麥西亞王國重新獨立。麥西亞國王伯恩伍爾夫試圖鎮壓叛亂但反遭殺害,他的繼任者盧德卡也在827年遭遇了同樣的命運。東盎格利亞人向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提出請求,保護其免受麥西亞人的侵害,埃塞爾斯坦隨後承認埃格伯特為宗主。雖然威塞克斯王國在8世紀時控制了被麥西亞王國吸收的東南地區,但東盎格利亞可以維持獨立[mercia 4]。
865年,丹人率領異教徒大軍入侵東盎格利亞,在前往諾森布里亞前佔領東盎格利亞以確保馬匹和過冬[eek 8]。丹人於869年返回塞特福德過冬,東盎格利亞國王埃德蒙率軍襲擊,他在海格里斯敦(關於這個地點的所在有很多種說法:983年紀錄為布拉德菲爾德聖克萊爾,靠近埃德蒙後來的下葬地聖埃德蒙茲伯里;985年記錄為諾福克的赫勒斯登或薩福克的霍克森;[9]現在則認為是埃塞克斯的莫爾登)戰敗被殺[3][rga 3][10]。從那時起,東盎格利亞實際上不再是個獨立王國。丹人擊敗東盎格利亞人後,任命傀儡國王代替他們統治,並繼續對麥西亞王國和威塞克斯王國的戰爭[11]。878年,異教徒大軍的最後一波主力被阿爾弗雷德大帝擊敗,雙方締結和約後撤出威塞克斯[12]。880年,維京人在古斯倫的領導下重返東盎格利亞,據史學家稱:「古斯倫迅速接納了王權和傳統,包括鑄造硬幣。」[13]
古斯倫統治的領土除了東盎格利亞、劍橋郡,以及貝德福德郡與赫特福德郡的部分地區外,可能還包括原本屬於威塞克斯王國的埃塞克斯[14]。
10世紀初,東盎格利亞的丹人受到威塞克斯國王愛德華的壓迫越來越嚴重。902年,愛德華的堂弟埃塞爾沃德因爭奪王位失敗而被流放,在諾森布里亞逗留後抵達埃塞克斯。他顯然被英格蘭一些或所有丹人接受為國王,並於903年誘使東盎格利亞的丹人對愛德華發動戰爭。結果埃塞爾沃德和東盎格利亞國王歐里克在沼澤地的戰鬥中戰敗身亡。[ase 1]
在911-919年,愛德華擴大他對亨伯河以南地區的控制,在埃塞克斯和麥西亞領土建立堡壘城鎮,以控制丹人在河流上的行動。[15]917年,丹人在東盎格利亞的地位突然崩潰。一連串的失敗最終導致他們失去北安普頓和亨廷登,以及埃塞克斯其他地區的領土。一位可能來自東盎格利亞的丹人國王在滕斯福德被殺。丹人雖然依靠海外增援的協助進行反擊但還是被鎮壓,隨着愛德華的軍隊深入,許多東盎格利亞的臣民叛逃,丹人最終被迫投降。[ase 2]
東盎格利亞被併入英格蘭王國。東盎格利亞伯國在1017年成立於諾福克和薩福克,克努特大帝封高大的索克爾為伯爵[16]。重建後的教會制度將原本東盎格利亞的兩個主教區合併為一個北埃姆罕主教區[3]。
古東盎格利亞方言
東盎格利亞人說古英語。他們的語言具有歷史重要性,這是因為他們是5世紀第一批抵達不列顛的日耳曼移民者之一,有學者說:「東盎格利亞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講英語的地方。」[17]
古英語方言的證據來自對文本、地名、人名和硬幣的研究[oea 1]。除了已知的諾森布里亞方言,麥西亞方言,西撒克遜方言和肯特方言外,A.H.史密斯是第一位主張古東盎格利亞方言存在的人,他承認主張這種方言存在只是假設,因為:「原始方言的語言邊界不可能長期一直固定。[oea 2]」由於沒有東盎格利亞手稿、古英語銘刻或契約等文字記錄倖存下來,因此幾乎沒有證據支持這種方言存在。根據馮·費利岑在1930年代的一項研究,《末日審判書》中許多地名是來自當地法官的紀錄,因此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地名和口語形式得到了部分保存。[oea 3]根據《末日審判書》還有後來的資料顯示一個方言邊界曾經存在過,這條邊界將東盎格利亞和其相鄰的郡分開,包含劍橋郡(以及人煙稀少的沼澤地)、諾福克郡和薩福克郡。[oea 4]
地理
東盎格利亞王國的北部和東部與北海接壤,南部以古代的斯陶爾河劃分和埃塞克斯王國的界線。歷史學家理查·霍格特(Richard Hoggett)表示,北海提供王國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日耳曼北部的繁榮海上通路。王國的西部邊界部分以大烏茲河為界,再往西接壤拉爾克河和肯尼特河,最遠到達今天劍橋郡的康河。東盎格利亞王國規模最大時的領土包含今天的諾福克郡、薩福克郡和劍橋郡東部等地區。[aeac 1]
在羅馬統治時代和盎格魯撒克遜時代,該地區的東部邊界受到侵蝕作用以及在北部海岸的沉積作用大大改變東盎格利亞的海岸線(在未來也持續作用)。在晚期,海水淹沒了低洼的沼澤地區。隨着海平面下降,在主要河口以及伯格城堡附近的「大河口」形成沖積層,成為一個大型的封閉沙嘴。[aeac 2]
史料來源
由於沒有東盎格利亞土地證書[note 1](以及其他文件)倖存下來,且學者們對於中世紀編年史的處理非常謹慎,再加上維京人的侵略使王國內的修道院幾乎完全被破壞以及兩個主教座消失,因此很少有關於東盎格利亞王國的可信記錄留下[kease 6]。關於東盎格利亞王國早期的主要文獻來自比德在8世紀寫的《英吉利教會史》。東盎格利亞在《部族藏書》中第一次作為獨立政治體記載,這本書被認為是在7世紀英格蘭某地編纂的。[shoo 1]
下列為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史料,記載有關東盎格利亞王國的資訊與相關事件:[shoo 2]
- 《英吉利教會史》
-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 《部族藏書》:東盎格利亞的領土面積估計有3萬海德(Hide,一種土地丈量單位,用以計算各地區應負擔的的軍役和稅收),在資源上明顯優於薩塞克斯和林賽等較小的王國。[eek 9]
- 《不列顛人的歷史》
- 《聖福倫的一生》(Life of Foillan),著於7世紀。
後諾曼時代史料(有不同程度的歷史可信性):
- 《伊利之書》,著於12世紀。
- 伍斯特的佛羅倫斯著《編年史》,著於12世紀。
- 杭亭頓的亨利著《英格蘭歷史》(Historia Anglorum),著於12世紀。
- 文多弗的羅傑著《歷史之花》,著於13世紀。
參見
註釋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