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孔[1](英語:amygdules),又稱為小杏仁孔[2]、杏仁狀體,是指火山岩或其他噴出火成岩中的杏仁狀氣泡孔隙被次生礦物充填,如方解石、石英、綠泥石或沸石等。杏仁狀體通常是在岩石形成後再充填的[3]。火成岩中的氣泡孔隙是由岩漿所含氣體或水氣到地面降壓後膨脹而形成[4]。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11月15日)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11月15日) 沒有或很少條目連入本條目。 (2021年12月15日) 此條目標題「杏仁孔」為暫定標題,可能為原創、不準確或有爭議。 參考文獻 [1]杏仁孔 amygdu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2]小杏仁孔 amygdu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3]Grapes, Rodney H. (2011). Pyrometamorphism (2nd ed.). Berlin, Germany: Springer Verlag. p. 115. ISBN 978-3-642-15587-1 [4]John Rakovan (2005) Word to the Wise, Rocks & Minerals, 80:3, 202-203, DOI: 10.3200/RMIN.80.3.202-203 這是一篇與火山學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閱論編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