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 (小說)

姚雪垠小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自成 (小說)

李自成》,姚雪垠代表作,共5卷,全書長達300餘萬字。第二卷曾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快速預覽 李自成, 作者 ...
李自成
Thumb
封面
作者姚雪垠
類型歷史小說
系列《天寒霜雪繁》
《聞說真龍種》
《長風駕高浪》
《風散入雲悲》
語言簡體中文
主題李自成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年
出版地點 中國大陸
媒介印刷(平裝書)
開本32開
規範控制
ISBN9787020049264
關閉

寫作過程

《李自成》是大河小說,1957年姚雪垠執筆,從崇禎十一年開始寫起,「許多年來我沒有假日,沒有節日,不分冬夏,每日凌晨三時左右起床,開始工作,每日工作常在十個小時以上」[1]。1999年全書完成。

文革期間,毛澤東王任重表示,「你們湖北作家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分上、下兩冊,上冊已看過了,寫得不錯。你趕快通知武漢市委,要對姚雪垠加以保護,讓他把書寫完。」[2]

姚雪垠為了寫作《李自成》而曾在8年時間裏向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圖書館、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等多個圖書館借閱過960種古籍資料,對明末的歷史事件、社會制度和風俗民情有過深入的研究。以至於《李自成》成名後,湖北省圖書館為沒有將姚雪垠的借閱圖書記錄保存下來而感到惋惜,認為如若在借閱記錄的基礎上進行篩選,將可與北京圖書館合編一部《〈李自成〉參考書目提要》,這對研究李自成或崇禎帝生平的專家,可以作為一個專題目錄提供。還可以另編一部《明末史料書目提要》,供研究明末史的專家作為專題目錄參考。[3]

藝術特色

李自成一書說明了李自成人格的成長,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是如何在明末以弱變強,最後推翻了明朝政權。姚雪垠以為崇禎十二年夏天,商洛山一役,使得李自成本人變得更成熟,是李自成一生中最大的轉捩點。這一年,李自成平定內亂,外殲明軍,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隔年李自成往河南發展,一時飢民從之如流,農民軍破洛陽,殺福王,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李自成》一書另一個特點是重新詮釋明思宗這位亡國之君的角色。姚雪垠認為崇禎是一位悲劇性的人物,他的勤政,在明朝歷代皇帝中所少見,他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他不是不想改革,但整個大明帝國暮氣已沉,他的失敗實在是非戰之罪。雖然崇禎本人有許多缺點,諸如:剛愎自用、多疑、輕信、善變、專斷,但這些問題並非致命,實不足以亡國。第五卷上冊描寫崇禎自縊前痛心地說:「可嘆我辛辛苦苦,宵衣旰食,勵精圖治,夢想中興,無奈文臣貪贓,武臣怕死,朝廷上只有門戶之爭,缺少為朕分憂之臣,到頭來落一個亡國滅族的慘禍。一朝亡國,人事皆非,山河改色,天理何在!……唉,蒼天!我不是亡國之君而偏遭亡國之禍,這是什麼道理?」因此姚雪垠後來又寫了一本《崇禎皇帝》。書中姚雪垠也不只一次暗示,明末的言官大多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只會結黨循私,卻毫無作為,當時李自成軍隊尚在山西,有人建議,改送太子去南京,但「一經言官反對,便不許再有南遷之議,遂使一盤活棋變成死棋」。這些人必須為明朝的滅亡負責。

姚本人對李自成做了詳盡的考證工作,他表示:關於潼關南原大戰,「根據我的研究,根本沒有發生過這次戰爭,但在寫小說的時候,我從完成小說的使命着眼,採用了這個傳說」[4]。姚雪垠在書中也展現自己博學的一面,例如在第三章藉盧象昇之口,大談馬經,評比各地名駒

出版日期

  • 1963年7月《李自成》第一卷上、下冊出版;
  • 1976年12月《李自成》第二卷上、中、下冊出版;
  • 1981年8月《李自成》第三卷上、中、下冊出版;
  • 1999年第四、五卷(每卷各上、下兩冊)同時出版。

評價

  • 茅盾稱:「第一卷寫戰爭不落《三國演義》等書的舊套,是合乎當時客觀現實的藝術加工,這是此書的獨創特點。以潼關南原之戰為例,有時寫短兵相接,有時寫戰局全面的鳥瞰,疏密相間,錯落有致。義軍分兵兩路同時突圍而略有先後,寫了李自成一面,接寫高夫人一面,重點在李自成,而高夫人一面仍然聲勢不凡。」[5]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