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āśrava巴利語Āsava),佛教術語,即煩惱結縛,反義字為無漏。在佛教中,將慾漏,有漏,見漏,無明漏四者,合稱四漏。具備漏這個特徵的,稱為有漏法

有漏的意思,是會讓人「產生煩惱」者,追根究底來說,就是我們的身體本身。從最簡單的例子來看,當身體不適時,我們會感到各種不悅,更會因為感到自己身體的越來越衰退,而心情上大受影響[1]

字源

大毘婆沙論》解釋漏的字義,有留住,淹貯,流派,禁持,魅惑,醉亂等意義在[2][3]。這個術語的起源很早,與瀑流結縛有類似的意義[4][5]。在佛教中,漏通常被解釋為「向外漏泄」之意,是由心中的染污向外漏泄,所造成的煩惱[6][7][8]。在耆那教中,也使用這個術語,但是耆那教解釋為「漏入」,認為染污是由世間流入體內,附着在(Ātman)中。

漏的反義字為無漏,在漢傳佛教經典中,為了符合漢語文法,當漏與無漏同時出現時,漏有時會被譯為有漏。

佛教認為,漏來自於五蘊[9]世間皆為有漏,出世間法則為無漏[10]。觀察無常,修行戒定慧,可得到「漏盡」[4][11]。成為阿羅漢,也就是不再有任何染污的聖者,他們心中沒有我慢,超越我與我所,即為漏盡[12]

在阿毘達摩論典中,多半採用煩惱來統攝漏這個術語。

分類

二漏

《大毘婆沙論》記載,譬喻師唯立二漏,即無明漏,有愛漏[13]

三漏

說一切有部,主要分為三漏,即欲漏,有漏,無明漏[14]。其主要根據為契經所說[11]

四漏

《大毘婆沙論》記載,分別論者提出四漏,分為慾漏,有漏,見漏,無明漏[15]

七漏

相關條目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