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調第14號鋼琴奏鳴曲》,作品27之2,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01年在匈牙利創作的獨奏鋼琴作品,並於1802年題獻給貝多芬的學生朱列塔·圭恰迪英語Julie Guicciardi(Giulietta Guicciardi)伯爵夫人[1][2]。流行的別稱《月光奏鳴曲》(英語:Moonlight Sonata,德語:Mondscheinsonate)來自貝多芬去世後評論家的評論。該作品是貝多芬最受歡迎的鋼琴作品之一。

Thumb
第一版樂譜的扉頁,由Giovanni Cappi e Comp於1802年8月2日在維也納出版

背景

貝多芬將「月光奏鳴曲」於1802年題獻給貝多芬的學生朱列塔·圭恰迪英語Julie Guicciardi[1][2],據說貝多芬曾與她有過一段戀情[3]。但據稱,題獻給圭恰迪其實並非貝多芬的原意,在該曲的創作過程中,貝多芬並未考慮到圭恰迪。在亞歷山大·會德豐·泰勒(Alexander Wheelock Thayer)所撰的《貝多芬的一生》(Life of Beethoven)一書中表示,貝多芬原本要題獻給圭恰迪的作品是《C大調輪舞曲 作品51/2》(Rondo in G major, Op. 51, No. 2),但該作品由於某些原因已經題獻給里奇洛烏斯基(Lichnovský)伯爵夫人。貝多芬於是在出版的最後一刻撰文,將「月光奏鳴曲」改爲題獻給圭恰迪[4]

名字來源

該作品的首版被命名為「幻想曲式的奏鳴曲」(意大利語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與貝多芬的前一首作品《降E大調第13鋼琴奏鳴曲》(作品27/1)採用相同的標題[5]。而「月光」(英語:Moonlight)一名來源於音樂評論家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在1832年(貝多芬逝世5年後)撰寫的一篇評論,他說第一樂章的朦朧氣氛有點像琉森湖夜晚的月色。[6]。在此後十年間,德國[7]與英國[8]出版物普遍採用「月光奏鳴曲」作爲該曲的標題。該奏鳴曲在十九世紀後期便以此標題聞名於世。

但許多批評家對於「月光」標題所表達的浪漫性質表示反對。他們認爲「月光」這一標題很荒誕[9],且會有將此作品誤導成葬禮進行曲之嫌[10]。據評論家費舍爾所說,「月光」這個標題極具誤導性,並非貝多芬本意。[11]他更指出貝多芬在手稿上有對莫扎特唐·喬望尼》的備註,其中點明唐璜殺人後的音樂也是升C小調,且與貝多芬作品的第一樂章有相近之處。亦有人稱此樂曲表達了對尤麗葉·圭恰迪的愛意,甚至稱後者即是所謂「不朽的愛人」[12][13]

而有批評家則表示接受「月光」這一稱呼,認爲這個名字令人回味[14],而且與該曲自身所表達的含義相符[15]

後人根據「月光」的名字編纂出許多傳說,其中一篇名為《月光曲》的文章被收錄入中國大陸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16][17]

分析

Thumb
貝多芬的手寫原稿。第一頁已丟失。點擊圖片查看所有內容。

對於本曲,尤其是第一樂章,歷來有着不同的解讀,包括對自然景色的描摹、對朋友的追思和對女學生單戀的宣泄等。柏遼茲認為其氣氛如哀歌一般。費舍爾也認為第一樂章是葬禮上的歌。[11]貝多芬的一位傳記作者阿諾德·謝靈英語Arnold Schering則稱此作品與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在情緒上有所關聯。[18]在具體內容的詮釋上,並沒有共識。

此曲在結構上頗有革新之處:並沒有遵照傳統的規矩,採用「快—慢—快」的結構,其第一樂章也並非奏鳴曲式;反而該曲的重心和高潮部分都在最為戲劇性的第三樂章。這種突破是貝多芬所追求的。德國評論家保羅·貝克撰文稱:「如果一部作品以奏鳴曲式快板樂章起頭,那麼一上來就定下了基調,讓後面的樂章只能補充而不能改變;但貝多芬想要的是一個前奏曲、一個序幕、一個引言,而非一個概括性的呈示。」[19]

該曲第三樂章充分利用了「sforzando(突強)」的力度記號。貝多芬經常使用這個記號來表達激烈、跌宕的情感起伏,以增強樂曲的戲劇性。因而雖然第三樂章還是以「piano(弱)」為主,但卻有着很強的衝擊力。

全曲小節大多都有着緊密的關聯,例如第一樂章中的固定節奏型,以及第三樂章中類似但有所變化的上行音組。這樣的處理增強了張力和多樣性。

第一樂章的踏板記號

貝多芬在樂曲開頭寫有意大利文提示「Si deve suonare tutto questo pezzo delicatissimamente e senza sordino」,意為全樂章都應當踩延音踏板。然而這一指示是針對當時的鋼琴而言的;現今鋼琴的延遲音已經長得多,如果全程踩踏板,會造成極其不和諧的混雜聲響。有些演奏家特地使用復古的樂器,以營造貝多芬原設想的效果。

對於現代鋼琴演奏而言,大多數演奏家都儘量多地踩踏板,只要不造成負面效果即可。也有使用「半踩踏板」的,這樣可以避免太過分的混音。[20]約瑟夫·巴諾維茨英語Joseph Banowetz提出了另一個建議:在第一樂章開頭輕輕按下最低的幾個音,並固定使之持續整個樂章,以達到共振的朦朧效果。[21]

結構

該作品由3個樂章組成:

  1. 遲延的柔板(Adagio sostenuto)
  2. 小快板(Allegretto)
  3. 激烈的急板(Presto agitato)

全長約14到20分鐘。

第一樂章
Thumb

樂章(遲延的柔板,Adagio sostenuto),升c小調二二拍,十分粗糙的奏鳴曲式(其第二主題並非在屬調上,而是在不相關的b小調上)。樂章以左手的八度音和右手的三連音琶音開頭,漸漸引入右手的主旋律;同時,右手的三連音固定節奏型依然不停,一直貫穿全曲。力度非常弱,多標註有「pp(很弱)」,最響處也不過是「mf(中強)」。該樂章時長約6分鐘。

該樂章氣氛沉着、朦朧、有着靜想的意味,令人印象深刻。柏遼茲評論說:「這是人類語言所不能描述的詩篇。」[22]他亦將右手的旋律稱為「追悼」,這與「月光」的解讀大相逕庭。即便在貝多芬的時代,該樂章也享有盛名,甚至到了令貝多芬煩惱的地步——他對自己的學生卡爾·車爾尼說:「我絕對寫過更好的東西。」[23]

第二樂章
Thumb

第二樂章(稍快板,Allegretto),降D大調三四拍。是較常規的諧謔曲,包括諧謔曲主題和三聲中部,之後諧謔曲主題再現一次。採用了升c小調的和聲大調降D大調(之所以稱「降D」是為了記譜識譜上的方便)。樂章時長僅2至3分鐘。

該樂章篇幅短小,主題簡短(四音固定音型),有多次重複;較為平靜、優美,充當前後兩樂章之間的橋樑作用。李斯特稱之為「兩道深邃的鴻溝間的一朵小花」。

第三樂章
Thumb

末樂章(激烈的急板,Presto agitato),升c小調四四拍奏鳴曲式。該樂章是全曲的重心,也是貝多芬實驗性質的一曲。第一主題是右手爬升的琶音,左手是強烈的斷奏。第二主題較如歌,與第一主題交織細密。[11]發展部開頭回顧了兩個主題,並在再現部結尾處達到戲劇性的高潮進入華彩樂段部分,然後再由主調的第二主題動機漸強到連串快速琶音高潮,之後音階下行到寂靜無聲,最終又一次漸強結束。該樂章時長約5至6分鐘。

該樂章情感爆發十分激烈,有許多快速的琶音顫音和誇張的表情記號,對於演奏者的技巧和情感體驗有着很高的要求。查爾斯·羅森英語Charles Rosen曾就該樂章說過:

影響

  • 波蘭作曲家蕭邦的《幻想即興曲》從該作品(尤其是第三樂章)中汲取了靈感。前者也是在升c小調寫成,中段進入降D大調,恰與《月光奏鳴曲》的三個樂章相同。[24]
  • 披頭四的歌曲〈Because〉也由該奏鳴曲引發。約翰·列儂當時正聆聽妻子演奏第一樂章;他要求將原來的和弦倒過來彈一遍,並據此創作出此歌曲。[25]
  • 該曲(尤其是第一樂章)亦常被電影電視作為背景音樂使用。
  • 名偵探柯南》漫畫第62至67話及動畫第11集《鋼琴奏鳴曲〈月光〉殺人事件》中,該曲貫穿整個故事情節;該集也於2021年3月6日和13日播出重製版本,以紀念《柯南》動畫集數達到1000集,重製版中的《月光奏鳴曲》由日本鋼琴家小林愛實日語小林愛実演奏[26]

參考來源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