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智能合約(英語:Smart contract)是一種智能協定,在區塊鏈內制定合約時使用,當中內含了程式碼函數 (Function),亦能與其他合約進行互動、做決策、儲存資料及傳送以太幣等功能。智能合約主力提供驗證及執行合約內所訂立的條件。[1]智能合約允許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進行可信交易。這些交易可追蹤且不可逆轉。[2]智能合約概念於1994年由一名身兼電腦科學家及密碼學專家的學者尼克·薩博首次提出。[3][4]
![]() |
智能合約的目的是提供優於傳統合約方法的安全,並減少與合約相關的其他交易成本。
安全問題
智能合約是「執行合約條款的電腦交易協定」。[5] 區塊鏈上的所有用戶都可以看到基於區塊鏈的智能合約。但是,這會導致包括安全漏洞在內的所有漏洞都可見,並且可能無法迅速修復。[6]
這樣的攻擊難以迅速解決,例如,2016年6月The DAOEther的漏洞造成損失5000萬美元,而開發者試圖達成共識的解決方案。[7] DAO的程式在黑客刪除資金之前有一段時間的延遲。以太坊軟件的一個硬分叉在時限到期之前完成了攻擊者的資金回收工作。[8]
以太坊智能合約中的問題包括合約編程Solidity、編譯器錯誤、以太坊虛擬機器錯誤、對區塊鏈網絡的攻擊、程式錯誤的不變性以及其他尚無文件記錄的攻擊。[9]
2018年4月22日, BeautyChain智能合約出現重大漏洞,黑客通過此漏洞無限生成代幣,導致 BitEclipse (BEC)的價值接近歸零。[10][11] 同月25日,SmartMesh出現疑似重大安全漏洞,宣佈暫停所有SMT交易和轉賬直至另行通知,導致損失約1.4億美金。[12] 28日,EOS被指可能存在BEC代幣合約類似的整數溢位漏洞,但沒訊息詳細説明。5月24日, BAI交易存在大量異常問題, 損失金額未知。 [13] 8月22日, GODGAME 合約被黑客入侵,GOD智能合約上的以太坊總數歸零。[14]
案例
部署智能合約的案例有:
流行文化
卡爾·施羅德的2002年小說《續航力》提出了一種「權利經濟」,其中所有的物理對象都有合同要求的納米標記,這樣就可以對專有資訊的所有用途實施付款,例如,深空軍事任務必須不斷證明每艘船舶的效益比率否則將停止工作。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